化學性(如靜脈註射藥物)、機械性(如靜脈插管術後)或感染性(如丹毒、蜂窩組織炎時)刺激引起的靜脈的炎癥並伴有血栓形成,多侵犯淺表的靜脈(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炎)。臨床表現為與淺靜脈走行一致的條索狀物,急性期表面皮膚可呈現紅腫局部壓痛顯著。自然病程持續3~4周,多呈良性經過,極少併發肺梗死,預後良好。

  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炎的病因 肢體軟組織損傷、淺靜脈壁受累組織腫脹、、患肢制動等因素促成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病。血栓性靜脈炎還常見於靜脈穿刺註輸或靜脈插管的部位,因為有些註輸的藥物對血管內膜有較強刺激,導管可損傷靜脈內膜,這都可促成血栓性靜脈炎。也常見於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由於靜脈迂曲,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靜脈壓力升高,血流緩慢,而易於發生炎癥。在已有的曲張的靜脈團上,可反復出現紅腫硬結。

  遊走性血栓靜脈炎主要發生在下肢遠端足背及小腿,其特點為反復發作而部位變換不定。同時可多處發生病變。常見於晚期淺腺癌患者。發生於乳房及前胸壁的血栓性靜脈炎比較少見,又名蒙多氏病。在乳腺下至上腹部前外側部分上壁伸展時呈現為條索狀物,有明顯壓痛。

  臨床表現 以上數類發生在不同部位的血栓性靜脈炎,其誘因雖不盡相同,其病程與預後無明顯區別。若無繼發細菌感染持續2~4周的急性炎癥期消退後,遺留條索狀物,即靜脈管壁及其腔內的血栓。這種血栓團與靜脈壁粘連緊密,除條索狀物持久不退或血栓漸漸機化復通外,罕見有脫落而發生肺梗塞者。

  治療 對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炎,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減輕患肢炎癥水腫,局部可行物理治療,有繼發細菌感染時,應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