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牙期、替牙期及恒牙萌出過程中出現的牙齒排列不齊、上下牙弓咬合關係異常、上下頜骨位置異常、上下頜骨的大小異常,或因牙齒、頜骨與顱面關係不協調而引起的顏面部畸形。簡稱錯倈。不僅影響美觀,妨礙頜面部生長發育,影響發音、咀嚼等功能,而且易發生齲齒、牙周病。也可引起顳下頜關節病和胃腸疾病,影響全身健康。大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成年人若患全身性疾病如腦下垂體前葉嗜酸性細胞瘤等,也可發生錯倈。研究錯倈的學科,已成為口腔醫學中一個成熟的分支學科──口腔正畸學。

  上下牙齒咬合在一起,在靜止狀態時,稱為倈。一個個體可以有許多倈位,但“倈”通常用於一個特殊的位置或位置關系,如中性倈、近中倈(牙齒在其正確位置的前端或近中側萌出)和遠中倈(牙齒在其正確位置的後端或遠中側萌出)等。另外,還有正常倈與錯倈。牙齒的數目正常,排列整齊,呈弓形,上下牙齒的尖窩咬合關系正常,才能建立正常倈。正常倈的上下牙為尖凹相對的接觸關系,除下頜中切牙和上頜第三磨牙與對頜一個牙接觸外,其他牙都是一個牙與對頜的兩個牙接觸(圖1)。正常倈者,其上下牙咬合面的接觸面積最大,咀嚼功能高,咬合力量分佈均勻,並且其牙齒、上下頜骨與顏面關系協調而面容端正。正常倈有兩種標準:①理想正常倈,其標準是美國學者E.H.安格爾提出來的,要求保存全副牙齒,牙齒在上下牙弓上排列整齊,上下牙弓的倈關系非常理想,上下牙的尖窩關系完全正確。在現代人中極少見。②個別正常倈,凡牙齒排列、倈關系有輕微異常(如牙齒排列輕度不整齊,或上下尖窩關系輕度的不理想),但對於切割食物、咀嚼、發音等無妨礙者,都可列入正常。倈范疇。診斷及矯治錯倈時以此為標準。

  病因 主要有兩種:

  遺傳因素 來源於種族演化和雙親遺傳兩個方面。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食物由生變熟,由硬變軟,由粗變細,咀嚼器官的功能逐漸減弱,以致口腔器官逐漸退化。牙槽骨和頜的退化比牙齒的退化速度快,導致牙量大於骨量,因而牙頜系統出現牙齒擁擠和其他類型的錯倈。並逐漸出現個別牙齒先天缺失的退化現象,牙齒稀疏而出現牙間隙,表現為牙量小於骨量。雙親的錯倈畸形可遺傳給子女。

  獲得因素 有先天和後天兩種:

  ① 先天因素。在胎兒階段,母親營養不良、患病、內分泌紊亂、受大量放射線照射,或胎兒本身的內分泌和新陳代謝失調,均可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而導致一些先天性的牙、頜、面畸形,如多生牙、先天缺失牙、過大過小牙、融合牙等;胚胎發育早期,這些因素可引起胚突融合不全或未融合,而形成裂隙,引起唇裂、腭裂、面裂等畸形。唇、腭裂患者上頜發育不良,大多有前牙及後牙的反倈畸形。

  ② 後天因素。小兒慢性疾病如結核、慢性鼻炎、腭扁桃體慢性炎癥,成年人的單側髁狀突良性肥大癥等均可引起錯倈。兒童生長發育過快,維生素、蛋白質及鈣鹽等的需要量加大,若營養供應不足時,也會影響牙、頜、面的正常發育。如佝僂病患兒因頜發育不良而發生上牙弓狹窄、腭蓋高拱、下頜枝短、下頜角大及開倈等。內分泌功能異常引起的肢端肥大癥、巨人癥和垂體性侏儒癥患者均可出現錯倈。口腔生理功能異常者在人工哺乳時,奶瓶的位置及喂養姿勢不正確,可使上頜前伸功能不足或過度,引起下頜後縮畸形或下頜前突畸形。兒童期食物過於細軟,則功能性刺激不足可引起牙弓、頜面發育不足。口腔的不良習慣,在兒童錯􀂯畸形的病因中占24%,如吐舌、伸舌、咬下唇、吮拇指、偏側咀嚼、咬物及睡眠姿勢不良等習慣均會導致錯倈畸形。其他如與乳牙脫落時間異常有關,乳牙因重齲或外傷早失、乳牙滯留等。另外乳尖牙磨耗不足,突出於牙的倈平面,下頜為瞭避免乳尖牙的過早接觸,常向前方或側方移動,形成假性下頜前突或反倈畸形。

  形成錯倈畸形的因素很多,不同性質的因素可以產生相同類型的錯倈畸形。一種錯倈可能由單一因素引起,也可能由多種因素造成。

  分類法 常用的有安格爾氏分類法和毛燮均分類法。

  安格爾氏分類法 由E.H.安格爾於1899年提出。他認為上頜第一恒磨牙的位置最恒定而不易錯位,故以上頜第一恒磨牙為標準,並稱它為“倈的鎖鑰”。他認為所有的近中、遠中錯倈關系是由下頜錯位造成,並將錯倈分為三類(圖2),第一類為中性錯倈:上下牙弓的近遠中關系正常,即正中倈位時,上頜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咬合於下頜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溝內。全口牙齒無一錯位的咬合稱正常􀂯;有錯位者稱為第一類錯􀂯,即中性錯􀂯。第二類為遠中錯􀂯:下牙弓位於遠中位置。當上下頜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相對時,是輕度的遠中錯倈;上頜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咬合於下頜第一恒磨牙與下頜第二雙尖牙之間,則是完全的遠中倈。第三類為近中錯倈:下牙弓處於近中位置。若上頜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與下頜第一恒磨牙遠中頰尖相對,則為輕度的近中錯倈關系;若上頜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咬合在下頜第一、第二恒磨牙之間,則是完全的近中錯倈關系。

  毛燮均分類法 毛燮均於1959年在錯倈畸形癥狀、機理、矯治三結合的基礎上提出其分類法,將錯倈分六類。

  ① 第一類。牙量骨量不調。第一分類(Ⅰ1),主要機理:牙量相對大,骨量相對小。癥狀:牙齒擁擠。矯治方法:擴大牙弓、推磨牙往後,減數或減徑;第二分類(Ⅱ2),主要機理:牙量相對小,骨量相對大。癥狀:有牙間隙。矯治方法:縮小牙弓或合並間隙結合修復。

  ② 第二類。長度不調。第一分類(Ⅱ1),主要機理:上頜或上牙弓長度較小,下頜或下牙弓長度較大,或二者兼有。癥狀:後牙為近中錯倈,前牙為對倈或反倈,頦部前突。矯治方法:矯正頜間關系,推下牙弓往後,或牽上牙弓向前,或兩者並用;第二分類(Ⅱ2),主要機理:上頜或上牙弓長度較大,下頜或下牙弓長度較小,或二者兼有。癥狀:後牙為遠中錯􀂯,前牙表現為深覆蓋、深覆􀂯,頦部後縮。矯治方法:矯治頜間關系,推上牙弓往後或牽下牙弓向前,或兩者並用;第三分類(Ⅱ3),主要機理:上頜或上牙弓前部長度較小,下頜或下牙弓前部長度較大,或二者兼有。癥狀:後牙中性倈,前牙反倈。矯治方法:矯治前牙反倈;第四分類(Ⅱ4),主要機理:上頜或上牙弓前部長度較大,下頜或下牙弓前部長度較小,或為復合。癥狀:後牙中性􀂯,前牙深覆蓋。矯治方法:矯正前牙深覆蓋;第五分類(Ⅱ5),主要機理:上下頜或上下牙弓長度過大。癥狀:雙頜或雙牙弓前突。矯治方法:減數或減徑,以減少上下牙弓突度,或推上下全牙弓往後。

  ③ 第三類。寬度不調。第一分類(Ⅲ1),主要機理:上頜或上牙弓寬度較大,下頜或下牙弓寬度較小,或為復合。癥狀:上牙弓寬於下牙弓,後牙深覆蓋或正鎖􀂯。矯治方法:縮小上牙弓或擴大下牙弓,或兩者並用;第二分類(Ⅲ2),主要機理:上頜或上牙弓寬度較小,下頜或下牙弓寬度較大,或為復合。癥狀:上牙弓窄於下牙弓,出現後牙對倈、反倈或反鎖倈。矯治方法:擴大上牙弓或縮小下牙弓,或兩者並用;第三分類(Ⅲ3),主要機理:上下頜或上下牙弓的寬度過小。癥狀:上下牙弓狹窄。矯治方法:擴大上下牙弓。

  ④ 第四類。高度不調。第一分類(Ⅳ1),主要機理:前牙牙槽過高,或後牙牙槽過低,或為復合。癥狀:前牙深覆倈,可能表現面下1/3過短。矯治方法:壓低前牙,或升高後牙,或兩者並用;第二分類(Ⅳ2),主要機理:前牙牙槽過低,或後牙牙槽過高,或為復合。癥狀:前牙開倈,可能表現面下1/3過長。矯治方法:升高前牙,或壓低後牙,或兩者並用;第三分類(Ⅳ3),主要機理:前後牙牙槽都過低。癥狀:頜間高度不足,而覆倈關系正常,面下1/3顯低。矯治方法:兒童期可用肌能訓練法,加強營養及咀嚼功能,以促進牙槽的發育。

  ⑤ 第五類(Ⅴ)。個別牙齒錯位,不代表倈、頜、面的情況,沒有牙量骨量不調。癥狀:表現有舌向、唇向、頰向、近中、遠中、高位、低位、轉位、易位、斜軸等。有時幾種情況同時出現,例如唇向、低位、轉位等。矯治方法:按個別情況處理。

  ⑥ 第六類(Ⅵ)。特殊類型。凡不能歸入前五類的錯倈畸形統屬此類。矯治按情況處理。

  臨床表現 主要是牙齒排列異常和上、下牙弓關系異常。

  牙齒排列異常 常表現個別牙錯位(圖3),如牙長在牙弓外面,在前牙稱為唇向錯位,在後牙稱為頰向錯位;牙長在牙弓裡面稱為舌向錯位或腭向錯位;牙齒長得往前弓稱近中錯位;牙長得偏後弓稱為遠中錯位;牙萌出不足,牙切端或􀂯面低於正常咬􀂯線者稱低位;萌出過多,切端或􀂯面高出正常咬倈線,超出別的牙稱高位;牙在牙弓位置上呈軸向旋轉者為扭轉;兩顆牙互相交換位置者為易位。牙弓排列可表現擁擠、重疊、不齊等。最常見的是單尖牙長在牙弓外面,俗稱虎牙。有的牙稀疏畸形,出現牙間隙。

  上、下牙弓關系異常 表現為上下牙齒的􀂯關系畸形,上下牙弓、上下頜骨與顱面關系的不協調,如反倈、深覆蓋、深覆􀂯、開􀂯、近中錯􀂯、遠中錯􀂯、上頜前突、下頜前突、雙頜前突、牙弓狹窄及後牙鎖􀂯等。以上兩類畸形,可單獨出現,也可混合出現。

  診斷 根據牙、􀂯、面的檢查,結合病史及X射線片等資料,即可確診並可定出錯倈的類型,分析形成的原因。

  治療 矯治錯􀂯的最佳年齡是發育期的兒童和青少年,矯治效果顯著,早期矯治可以不遺留畸形的痕跡。成年人的矯治效果不太理想,即使矯治,也會遺留畸形的痕跡。矯治多采用各種矯治器,利用矯治器上彈簧的彈力順其生長發育的潛力,加上少許機械力,就可以引起骨組織的生物學改變,錯位的牙齒和錯位的頜骨大都可以得到糾正。對十分嚴重的錯􀂯畸形,尤其在成年人,采用外科正畸的方法矯治,可望收到理想的效果。

  預防 註意孕婦的營養和保健,確保胎兒的正常發育。嬰兒最好是母乳喂養,若用人工喂養,要註意喂養方法,應取嬰兒45度角半坐位喂奶,奶瓶不要過分壓上唇或下唇,膠皮奶頭的孔不宜過大或過小,以1mm左右直徑為宜。兒童期的食物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成分,而且不要過於細軟,要有相當的硬度,因正常咀嚼功能可促進兒童頜、面部的正常發育,減少錯倈畸形的發生。對學齡前兒童及中、小學生應進行口腔定期健康檢查,以便發現問題,及早防治。乳牙發生齲齒時,應及早補牙,以免發展成重齲而非拔不可,從而防止乳牙早失及恒牙的錯位萌出,還可防止因一側牙痛而使另側咀嚼,從而導致下頜偏歪及歪臉畸形。若乳牙因齲早失,其間隙應做間隙保持器,以維持乳牙喪失後遺留的缺隙,使恒牙萌出時,能有足夠的間隙,不致錯位萌出。替牙期若有乳牙滯留或多生牙,應盡早拔除,以便恒牙能在正常位置萌出。兒童的全身性疾病及鼻咽部的慢性炎癥,應及早治好。兒童與口腔有關的不良習慣,在10歲以前改掉,由其產生的錯􀂯畸形可以自行消失。

  

參考書目

 黃金芳主編:《口腔正畸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