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意料中的、非外因直接引起的突然發生的非暴力死亡。一部分猝死者不一定真正死去,經及時搶救仍可存活。猝死之所以受到醫學界愈益重視,原因是:①猝死者為數很多,在美國占男性死亡原因中的首位(約1/3)。中國無確切的統計,根據北京友誼醫院對北京宣武區部分人口進行的回顧性調查,猝死者占死亡數的5.1%。②猝死發生突然,會給死者親友帶來很大的精神創傷和震動。③隨著對猝死認識的深入,目前約1/5猝死者經搶救可以長期存活。

  猝死的概況 猝死可發生於體內潛在的進行性疾病的基礎上,可在某些外因(如激動、勞累)的作用下發生,亦可無外因而發生。從發生癥狀至死亡的時間究竟多長才算作猝死,目前意見分歧較大。有人定為1小時以內,有的定為24小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定為6小時。如果定為1小時,則猝死的絕大部分為心臟病所引起。40歲以上的心臟病人中患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的比例很大,因此,1小時以內的猝死主要由冠心病引起。與心臟病或冠心病有關的猝死稱為心性猝死或冠心病猝死。猝死的原因除冠心病外,還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急性心肌炎、急性大塊性肺梗塞、動脈瘤破裂、Q-T間期延長綜合征、二尖瓣脫垂、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等。猝死發生前可以完全沒有癥狀,或原有的一些癥狀稍有加重。猝死往往發生在醫院外,所以搶救常很困難,但若組織動員社會上的非醫藥人員,使他們學會搶救猝死的初步措施,使患者有機會被轉送至醫療部門繼續搶救,當中亦有部分可以復活。

  心性猝死 冠心病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冠心病引起猝死的機制尚不清楚,多認為是心電不穩定、折返激動所致嚴重室性心律失常而引起。部分猝死後經搶救復活者,事後從心電圖或心肌活體組織檢查證實有急性心肌梗塞。對猝死者作回顧性分析發現其中一部分死前曾有多次無癥狀型心肌缺血(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時,卻無心絞痛等癥狀出現)的表現,因此猝死可能發生於心肌較嚴重的缺血時。

  冠心病患者合並有嚴重室性心律失常時,如心室晚電位陽性,或陣發性、無癥狀型心肌缺血頻發且持續時間較長者易發生猝死。

  猝死發生前可無任何先兆。部分人先覺胸前區不適,或原有心前區疼痛發作的頻度及程度略有增加。隨後突然迅速出現神志不清,抽搐,呼吸變慢、變淺而停止,脈搏、血壓、心音均不能測知,心電圖顯示心室顫動或心電靜止。或者尖叫一聲,瞬即死去。表現形式多樣。

  發生猝死時醫院外的搶救十分重要,應由城市的一個醫療中心為核心負責組織、領導搶救工作,設立急救網,組織、訓練社會力量如急救隊、消防隊、教員和部分學生進行搶救。在醫院內監護病房或其他病房中遇到猝死者,首先要進行心肺復蘇,發現室顫則可進行心臟電復律,用抗心律失常藥等。對猝死目前尚缺乏完全有效的預防措施。用抗心律失常藥能有效地控制室性心律。手術切除容易引起折返激動的心肌,通過心導管消蝕心肌的導位折返激動病灶,植入體內自動心臟除顫器,避免引起室速或室顫的誘因(如過度體力勞動、情緒過度激動、過度飲酒或過度疲勞)可能對一些病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