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過高的免疫反應性,可導致功能紊亂或組織損傷。廣義上則指機體首次接觸抗原並被致敏後再次接觸同一抗原時發生的異常反應。下文討論狹義的變態反應,亦即對宿主有害的過分的免疫反應,與超敏反應同義。

  變態反應病的發生,需要具備兩個主要條件,一是特應性體質,一是抗原接觸。特應性就是容易發生變態反應病的遺傳素質,是先天決定的,並可遺傳給下代。一般說,父母雙方都屬特應性體質的,其子女為特應性體質的機遇亦高;父母雙方均不屬特應性體質,或或僅有一方為特應性體質的,其子女為特應性體質的機遇亦相應較低。人類約有1/3屬於特應性體質。具有特應性體質的人暴露於抗原物質,就可能被致敏而發展為變態反應病。機體與抗原物質首次接觸時不會發生免疫反應,因為還未被致敏;當機體被致敏後再次接觸同一抗原時,才可能發生反應。反應的時間不定,快者可以在數秒鐘內發生;慢者需數天甚至數月的時間。

  變態反應的分型 1963年蓋爾和庫姆斯提出的四型分型法得到多數人的承認(見表、圖)。

蓋爾氏及庫姆斯氏變態反應分型表

  ① Ⅰ型反應:也稱速發型變態反應,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其主要特征是反應發生迅速,臨床癥狀在再次接觸致敏物後數秒鐘至數小時即可發生,一般在15~20分鐘發生。其機理是:抗原致敏機體後導致B淋巴細胞反應,後者轉變為漿細胞,並產生親細胞的免疫球蛋白E(IgE) 抗體。IgE附著在組織肥大細胞的表面。已被致敏的肥大細胞再次接觸特異性抗原時,即在細胞表面發生抗原抗體反應,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顆粒中含的多種介質隨脫出的顆粒釋出,其中的組胺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能透性增高、血管內液體滲出、平滑肌收縮、分泌腺活動亢進等。肥大細胞釋出的慢反應物質可引起強烈的平滑肌收縮。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可吸引嗜酸性細胞至病變部位。緩激肽則可引起血管病變。引起此型反應的抗原包括花粉、塵埃、昆蟲螫咬、食物(雞蛋、牛奶、魚蝦)、藥物(如青黴素)、生物制品(疫苗、抗毒素)等(見圖)。可通過食入、吸入、註射等方式進入機體。

  反應發生於不同的器官(稱為靶器官),可引起不同的臨床表現。靶器官為全身毛細血管時,由於血管擴張和液體滲出,血壓驟降,表現為過敏性休克。靶器官為鼻粘膜時,表現為變應性鼻炎。靶器官為支氣管時,表現為哮喘。作用於皮膚的不同層次,則可導致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濕疹等。青黴素皮膚試驗即基於此原理。

  ② Ⅱ型反應:也稱細胞毒型或溶細胞型變態反應。抗原是靶細胞的組成部分,或是吸附在靶細胞上的外源性物質。抗體是IgG或IgM,偶爾為IgA,抗原抗體反應在靶細胞上發生,並直接破壞靶細胞。在此過程中,可能有補體參與作用,使反應更加劇。Ⅱ型變態反應常發生於血細胞,導致血細胞減少。也可能與某些類型的腎炎有關。

  ③ Ⅲ型反應:也稱免疫復合物型或抗原抗體復合物型變態反應。這型的抗原常為病原微生物、其他生物性物質、或機體自身的由於變異而具有抗原性的組織。抗體為IgG或IgM。抗原抗體先在血液中形成復合物。根據抗原抗體比例的不同,所形成的復合物或被吞噬細胞吞噬,或經腎排出,或沉積於血管壁。復合物的沉積激活補體,後者產生嗜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粒細胞到沉積部位,並吞噬復合物。吞噬活動可以產生兩種後果:一是復合物被成功地消滅,機體得到保護;一是嗜中性粒細胞崩解,釋放出其所含的溶酶,破壞血管壁和周圍組織,引起炎癥反應。所以,造成Ⅲ型變態反應組織損傷的是嗜中性粒細胞釋放出的溶酶而不是免疫復合物。基本病理改變是血管炎。Ⅲ型變態反應病比較常見,如風濕熱、鏈球菌感染後的腎小球腎炎、某些類型的血清病、自身免疫病等。這些病變為不可逆,因此往往遷延難治,預後較差。

  ④ Ⅳ型反應:也稱延緩型變態反應或遲發型超敏反應。抗原首先致敏T淋巴細胞,被致敏的T淋巴細胞再與抗原作用,導致細胞免疫反應,釋放出各種淋巴因子,引起組織損傷。這類反應發展緩慢,最典型的例子是結核菌素反應,皮膚接種結核菌素後,要過24~48小時或更久才出現反應。臨床上最常見的Ⅳ型變態反應是接觸性皮炎。多種慢性傳染病(如結核、梅毒)在其病程的某一階段,有Ⅳ型變態反應機理參與作用,同種異體移植的排移反應也與Ⅳ型變態反應密切有關。

  變態反應病的診斷 診斷目的有二,一是明確疾病性質,可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和各種化驗(如對有些Ⅲ型變態反應病)來確定,必要時還要行活組織檢查;二是明確致敏物(主要需從病史中獲得線索)。Ⅰ型變態反應病的致敏物可通過皮膚試驗來證實,將致敏抗原的浸液通過皮內註射或皮膚點刺的方法引入皮膚,陽性反應表現為15~20分鐘後出現的紅暈和風團反應,這是皮膚內的肥大細胞與抗原作用後釋放出組胺引起的反應。如果皮膚試驗的結果與臨床估計不合,可以進一步作激發試驗,就是使小量可疑的致敏物直接與靶器官接觸(如鼻炎時作鼻內激發試驗,支氣管哮喘時作氣管內吸入試驗),以觀察反應。這兩者各有優缺點。皮膚試驗簡單方便,一次可測試多種致敏物;激發試驗可能引起較大反應,且一次隻能檢測一種致敏物,但一般結果可靠。

  以上試驗為體內試驗,優點是可靠、方便,缺點是可能在高度敏感者引起較大反應。此外還有一系列體外試驗法,或檢測血中IgE水平,或檢驗病人肥大細胞在抗原激發後的脫顆粒和釋放組胺的能力。這些體外試驗大多操作復雜,需特殊設備,且價格昂貴,隻用於特殊病例。

  變態反應病的治療 可遵循以下原則:①避免致敏物,這是最有效的辦法,但隻適用於部分外源性致敏物,如藥物、食物等。個別自身變應性疾病(即自身免疫性疾病)能明確自身抗原來源的,可手術切除產生自身抗原的器官(如甲狀腺次全切除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②Ⅰ型變態反應外源性致敏物難以避免的(如塵土、花粉、昆蟲、黴菌、蟎等),可行脫敏治療。③對Ⅰ型變態反應還可應用藥物(如色甘酸鈉)以保護肥大細胞,阻止其脫顆粒過程。④應用對癥藥物來對抗介質或減輕介質引起的組織反應。例如用抗組胺藥來拮抗釋出的組胺;用血管收縮藥來對抗血管擴張和滲出;用升壓藥對抗過敏性休克;用支氣管擴張藥對抗哮喘患者的支氣管痙攣;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來對抗Ⅱ、Ⅲ、Ⅳ型的炎癥反應。⑤用免疫抑制藥來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這主要用以治療嚴重的Ⅲ型反應,特別是嚴重的自身免疫病;偶爾也用以治療Ⅱ型和Ⅳ型變態反應病。⑥防治各種非特異性刺激,如塵土、煙霧、化學刺激物和妨礙呼吸的鼻息肉、扁桃體等。

變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