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棒狀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咽痛,咽、喉、鼻等處假膜形成,以及發熱、乏力、噁心、嘔吐、頭痛等癥狀,嚴重者可合併心肌炎和周圍神經麻痹等。在應用抗毒素治療前,病死率為30~45%,應用抗毒素治療後,病死率明顯下降,在中國,有的地區已接近零;有的國傢仍為5~10%。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染,亦可經玩具、衣服、用具等間接傳播。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寒冷季節為多見。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兒童易感性最高。本病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尤多多見於溫帶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普遍接種白喉類毒素,發病率明顯降低,目前在衛生和預防工作較好的國傢及地區已極少發生。中國現僅有散發病例。對易感者預防接種是控制白喉的根本措施,預防效果滿意。為避免疾病的蔓延,對患者應及時隔離和積極治療,集體兒童機構內的接觸者應留驗7天並作咽拭子培養等檢查。

  病原學 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簡稱白喉桿菌,屬棒狀桿菌科,革蘭氏染色陽性,典型的形狀是桿狀或稍彎曲,一端或兩端稍膨大呈鼓槌狀,兩端常見異染顆粒。本菌侵襲力較弱,但能產生強烈的外毒素,為致病的主要因素。產毒白喉桿菌是由於感染瞭攜帶產毒基因的噬菌體──

才能有產毒能力,否則為無毒菌株。本菌有輕、中、重三型,重型和中間型菌株為產毒株,輕型有產毒或無毒株。有人認為三型菌產生的毒素是相同的,可引起同樣的臨床表現,且常有並發癥,而無毒株所致白喉均無並發癥。白喉桿菌在衣服、床單上可生存數天至數周,能耐受寒冷和幹燥,但易被消毒劑殺死,5%石炭酸或1:1000升汞1分鐘、3%煤酚皂溶液10分鐘、煮沸1分鐘或加熱至60℃10分鐘,都可將其滅活。

  臨床表現 按病變部位不同分為四種類型:

  咽白喉 占發病人數的80%左右。白喉桿菌侵襲上呼吸道粘膜後,在咽部表層上皮細胞內繁殖並產生外毒素,引起炎性滲出反應及細胞壞死,致咽部疼痛、紅腫及偽膜形成。偽膜呈灰白色,邊緣整齊,與粘膜下組織緊密粘連,不易擦去。外毒素在局部粘膜吸收進入血循環,擴散到全身各組織,引起發熱、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由於局部病變范圍的大小不同,癥狀可有輕、中、重之分。輕癥起病緩慢,咽痛,扁桃體稍紅腫,一側或雙側有點狀或小片狀偽膜,發熱及全身癥狀輕微,經治療7~10天後,偽膜脫落,病情好轉。普通型扁桃體中度紅腫,其上可見乳白色或灰白色大片偽膜,但范圍仍不超出扁桃體;中度發熱、乏力、偶有惡心及嘔吐。重型是由上述兩型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發展而來,偽膜擴散至懸雍垂、軟腭、咽後壁,甚至口腔粘膜。偽膜為黃色,若混有血液則呈暗黑色。偽膜開始較薄,後來變厚。兩側扁桃體明顯腫大。因偽膜范圍大,毒素吸收多,全身中毒癥狀嚴重,可有高熱、面色蒼白、脈速而細,多並發心肌炎及周圍神經麻痹。極重型則起病急,可由上列各型發展而成,也可為原發,多有鏈球菌混合感染。偽膜范圍大;咽部高度腫脹,或有壞死、潰瘍形成;口腔有腐臭味;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伴頸部軟組織腫脹呈“牛頸”狀;全身癥狀極為嚴重,患者可出現顯著高熱或體溫不升、煩躁不安、呼吸急促、脈快而弱、血壓下降、心臟擴大、心律失常等危重癥狀。

  喉白喉 大多由咽白喉擴散至喉部所致,亦可為原發性。多見於1~5歲小兒。病初為發熱、聲音嘶啞、咳嗽呈犬吠樣,喉部有偽膜、水腫和痙攣,偽膜有時可伸展至氣管和支氣管。由於喉、氣管、支氣管粘膜上皮具有纖毛,致偽膜與粘膜粘連不緊而易脫落,易引起呼吸道阻塞癥狀,呼吸時有蟬鳴音,出現呼吸困難、煩躁不安、唇紫。因喉及氣管對毒素吸收緩慢且吸收量少,故全身中毒癥狀較輕。

  鼻白喉 較少見,患者多為嬰幼兒。單純鼻前庭白喉病變范圍小,偽膜可發生於一側或雙側。主要癥狀為鼻堵塞,流出血性漿液性分泌物,鼻孔外皮膚發紅、糜爛及結痂。幼兒患者常出現哺乳障礙、張口呼吸、睡眠不安等。鼻咽白喉不來自原發性鼻白喉,幾乎均為咽白喉蔓延所致。偽膜范圍廣,毒血癥嚴重。

  其他部位的白喉 其中以皮膚白喉較多,以久不愈合的慢性潰瘍形式出現,有時覆有淡灰色膜樣滲出物。眼結膜、陰道、耳等部位的白喉損害甚為罕見,且幾乎都繼發於咽部感染。

  並發癥 白喉毒素可損傷人體各組織,尤易侵犯心肌及神經組織,重型及極重型白喉可並發心肌炎或周圍神經炎。心肌炎多發生於病期第2~3周,患者表現衰弱、蒼白、煩躁、心率快或慢、心律不齊、浮腫、肝腫大等。心電圖可見異常。神經麻痹常發生於病期第3~4周,以軟腭部位最多見,表現為言語不清,由鼻孔嗆出流質飲食或水;其次為眼肌癱瘓,表現為斜視、眼瞼下垂、瞳孔擴大等;有時可發生面神經麻痹,表現為口角歪斜。

  診斷 有與白喉病人接觸史,咽喉或鼻部有不易與粘膜下組織分離的偽膜,偽膜塗片發現白喉桿菌樣細菌者可初步作出診斷,若培養出白喉桿菌即可確診。熒光抗血清檢查亦能作出可靠診斷。

  治療 抗毒素治療有特效。但抗毒素僅對病灶及血循環中遊離的毒素有作用,而對已與組織緊密結合的毒素無效,故早期足量應用抗毒素極為重要。抗菌藥物可殺滅或抑制細菌生長,阻止毒素的產生,常用青黴素或紅黴素。急性期病人應臥床休息,予以隔離。有嚴重合並癥者應予以相應的對癥治療。

  預防 預防接種是控制白喉的根本措施。按中國免疫程序,用含白喉類毒素、百日咳菌苗、破傷風類毒素混合制劑,於嬰兒6月齡開始,每4~6周一次,連續皮下註射3次,再於一年後及入學前各加強註射一次。病人的傢庭接觸者可服用抗生素或用吸附精制白喉類毒素加強註射一次。對病人應早期發現,及時治療,並按呼吸道傳染病隔離,直至連續2次咽拭子白喉桿菌培養陰性或癥狀消失30天。帶菌者應給予紅黴素、青黴素治療,無效時需作扁桃體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