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女性外陰部皮膚、皮下組織、腺體或尿道、前庭大腺的惡性腫瘤。可為原位癌或侵襲癌。約85~90%為上皮癌,其他少見者有基底細胞癌、佩吉特氏病、黑素瘤、汗腺癌、前庭大腺癌、肉瘤和轉移性癌等。外陰乳頭狀瘤、慢性潰瘍等慢性刺激可引起癌變。外陰皮膚有慢性病變併發性病如腹股溝淋巴肉芽腫或梅毒者,外陰癌發病率較高。Ⅱ型皰疹病毒亦被認為是致癌因素。外陰癌約占婦科惡性腫瘤的5%,常見於絕經婦女,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但也有在40歲以前發病者。原位癌的發生常較浸襲癌早100年左右。約半數患者伴發外陰白色病變。一般認為外陰白色病變病例中增生型或混合型營養不良者,約5~10%可出現非典型增生,其中局部有潰破、硬結者更應警惕癌變的發生。用1%甲苯胺藍塗病變區,幹後再用1%醋酸液輕洗脫色,在不脫色區多處取活體組織作檢查易發現非典型增生或癌變,這有助於早期診斷。

  腫瘤的擴散除局部蔓延外,主要是淋巴轉移。由於外陰兩側淋巴管互相交通,一側癌腫可經兩側淋巴管擴散,最初轉移至腹股溝淺淋巴結,再至股管淋巴結(cloquet淋巴結),髂內、外和閉孔淋巴結,最後擴散至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和左鎖骨下淋巴結。陰蒂部癌腫可直接轉移至股管淋巴結、外陰後部及陰道下段的癌腫可不經腹股溝淋巴結而直接轉移至盆腔內淋巴結。

  患者往往有多年外陰瘙癢史、局部有結節或腫塊,部分表現為外陰潰瘍,常伴有疼痛、膿性或血性分泌物、尿痛及一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病灶多發生在大陰唇、小陰唇,陰蒂和後聯合等處較少見。早期診斷最為重要。外陰有白色病變、丘疹、結節或小潰瘍時均應作病理切片檢查,一時未能確診者,應繼續隨訪直至明確診斷。

  治療以手術切除(外陰廣泛性根治術及雙側腹股溝深、淺淋巴結清除術)為主。由於外陰部皮膚及粘膜較潮濕,外陰癌細胞分化程度亦較高,對放射治療不敏感,而受力差,故應盡可能避免放射治療。但對晚期病例,年齡大於70歲的患者仍主張用放療。此外手術治療中發現有淋巴結轉移者,術後應補充盆腔外放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