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滑膜組織的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癥,通常表現為關節部位的腫脹(滑膜腔積液)、疼痛和關節活動障礙。廣義上,不僅指關節滑膜病變,還指關節各組成部分,如骨骼、軟骨、關節囊以及關節附近關節的肌肉、肌腱、腱鞘、韌帶和相關的血管、神經等組織,在不同病因、不同條件下出現的病變。關節炎一詞通常與關節病、風濕病、風濕性疾病、風濕綜合征等名稱同義。關節炎病因十分複雜、臨床表現差異很大,按病程可分急性和慢性、按發病部位的多寡又有單發、多發之別。癥狀可僅限於關節局部,也可隨病因的不不同而有千變萬化的全身表現。關節炎是全球性多發病,以1976年美國流行學調查為例,3140萬非固定人群中,其發病率為15.0%,而在固定人群中發病率可高達33.2%。因關節炎而致殘者的數量可觀,關節炎對全社會生產力有較嚴重的影響,已成為疾病防治中的重大課題。

  分類 關節炎的病因繁多,至今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分類標準。教科書和風濕學會提出的分類標準,大都著重於臨床表現,按病種羅列,如美國風濕病學會曾提出一個試行分類方案,將關節炎和風濕病分為:原因不明的多發性關節炎、結締組織病、風濕熱、退行性關節病,非關節風濕癥、經常並發關節炎的疾患、感染性關節疾病、創傷和(或)神經原性關節炎、生物化學和內分泌代謝異常所致的關節疾患、腫瘤和腫瘤樣關節疾患、過敏和藥物反應、遺傳和先天性關節疾患以及其他等13大類,每類列入少則2個、多則10數個病種,內容龐雜,類別相互交叉、歸屬關系不清,很不適應臨床診療工作的需要。較新的分類方法,大都以發病機理(如感染性炎癥反應、變態反應及免疫學、物理化學因素所致病變等)和解剖學的角度出發。

  發病機理 因原發病的不同而異。原發性關節疾患,大部屬於骨科范疇,以感染物理化學因素所致者為主。而全身性疾病並發的關節炎,其發病機理則與各原發全身疾患的發病機理密切相關,十分復雜。免疫學機制已被廣泛重視。

  臨床表現 大多數關節炎具有關節局部腫脹(關節腔滲液)、疼痛和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等共同癥狀。而周身癥狀或關節炎的伴隨癥狀和體征,由於發病原因不同,表現千變萬化。

  診斷和鑒別診斷 應著重病因診斷,為此要以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尤其是矯形外科物理檢查為重點)作為診斷的入門,參照關節炎病因分類,有目的地采用一系列的診斷方法:常規實驗室檢查,關節液的常規檢查(包括細胞計數、分類;晶體的鏡檢、粘蛋白凝塊試驗;細菌培養等)。免疫學檢查(如類風濕因子,核糖核蛋白抗體,抗核抗體,HLA-B27以及血漿補體檢測等)肌肉酶學檢查如肌酸磷酸激酶測定。影像學檢查(包括常規 X射線關節像,關節造影,CT以及核磁共振等),必要時關節鏡和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供確定診斷。

  防治 對不同的關節炎預防和治療原則亦各異,請見各有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