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為經量增加、經期延長、週期縮短或延長,甚至不規則陰道出血,但經檢查無內外生殖器器質性病變及全身病變的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常見病之一。病因是神經內分泌系統下丘腦-垂體-卵巢功能障礙,簡稱功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可分為無排卵型和有排卵型兩大類。前者較多見,約占90%,特點是無排卵,常見於青春期、更年期或絕經期婦女;後者較少見,特點是有排卵,多見於生育期婦女,常發生於流產或分娩後。

  病因 正常情況下,卵泡發育成熟時分泌的雌激素增多,對下丘腦產生正反饋作用,促使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大量釋放,Gn-RH又促使垂體分泌促卵泡激素(FSH)及黃體生成激素(LH),但在月經周期中兩者的比例不同。女性的下丘腦有周期中樞,於月經中期排卵前大量釋放Gn-RH,使LH陡增,達到高峰。大量的LH在FSH協同作用下促使成熟的卵泡排卵。排卵後黃體形成,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通過負反饋作用抑制下丘腦Gn-RH的釋放,於是垂體分泌的LH和FSH均減少。黃體萎縮,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減少,子宮內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便壞死、脫落,即為月經。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又受大腦皮質的影響(見月經)。

  若下丘腦周期中樞受某些因素的影響,不能正常調節垂體促性腺激素的釋放,月經中期不能形成LH高峰,卵巢不能排卵,便引起月經紊亂,這就是無排卵型功血。在有雌激素而缺乏孕激素的情況下,子宮內膜間質中酸性粘多糖(AMPS)持續存在,降低血管通透性,子宮內膜中營養物質的交換受影響,組織壞死脫落,又因AMPS能聚合形成有凝膠作用的物質,內膜脫落不完全,呈不規則的出血。若卵巢有排卵,但卵泡期FSH相對不足,使卵泡發育延遲,而黃體期LH相對不足,引起黃體不健;或FSH的量充足,LH相對不足或持續分泌,致黃體不健或萎縮不全,這些都導致子宮出血,即有排卵型月經失調。任何內外因素例如精神過度緊張、環境和氣候改變、營養不良、過度疲勞和代謝紊亂等擾亂瞭該系統的完整性,均可促使卵巢功能失調,影響子宮內膜的正常生長和剝脫。

  臨床類型和出血機理 可分為無排卵型和有排卵型。

  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 多見於青春期和更年期,發病原因不同。在青春期婦女,下丘腦和垂體的調節功能尚未成熟,它們與卵巢間的周期性調節和反饋反應不穩定,垂體分泌的FSH和LH雖能使卵泡發育並分泌雌激素,但未能形成正常月經周期中的FSH和LH高峰,因此卵泡隻能發育,不能成熟,既無排卵也無黃體形成,從而導致出血。在更年期或絕經期婦女,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萎縮,卵泡減少,雌激素水平下降,失去性激素對垂體的正常負反饋作用,垂體分泌的FSH及LH增多,FSH明顯高於LH,缺乏正常月經周期的LH峰,所以卵泡雖能發育但不會成熟,故無排卵。雌激素因卵巢功能衰退分泌減少,少量雌激素長期刺激子宮內膜以致發生增生,而產生更年期功血。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出血機理可能是卵泡隻能發育,不能成熟,雖有雌激素分泌但量較少,排卵受障礙。隨著卵泡有的發育,有的萎縮,雌激素的含量發生波動,當雌激素分泌多或持續時間長,則內膜明顯增生,但因為無排卵,缺乏孕激素的作用,間質組織變脆易損壞,內膜螺旋小動脈不產生節段性收縮和放松,內膜隻能不規則及不完全脫落,創面的血管末端收縮不佳,於是流血量增多,流血時間延長。無排卵型功血患者的卵巢內見有發育和閉鎖的卵泡,無成熟卵泡,亦無黃體,形成多數囊性濾泡或濾泡囊腫。子宮內膜在不同含量雌激素的作用下,可表現為:①增生期子宮內膜,為最常見的變化。子宮內膜的形態與正常月經周期的增生期無區別,隻是在整個月經周期即使在經前期均為增生期。②子宮內膜囊腺型增生,子宮內膜增厚或呈息肉樣增生,腺上皮細胞呈高柱狀,復層或假復層,腺體增多,腺腔擴大,呈大小不一的空泡狀結構,故又稱瑞士幹酪樣增生,間質水腫,螺旋血管發育不良,表面微血管及小靜脈增多、擴張、瘀血、血栓阻塞。內膜局部有壞死、出血。③子宮內膜腺瘤型增生,又稱腺形增生。子宮內膜腺體高度增生,腺體增多,形態大小相似,有時呈背靠背現象(兩個腺體間僅隔以少量結締組織),腺上皮增生呈復層或假復層,核大深染,有絲狀分裂,有時腺上層呈乳頭狀向腺腔突出。④萎縮型子宮內膜,有時見於長期流血的患者或絕經期患者。此時內膜薄,上層細胞呈低柱狀或立方形,腺腔狹小,間質緊密、纖維化,膠原纖維增多,血管少。   無排卵型功血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停經一段時間後,發生出血或不規則流血,持續時間長短不一,量多或少。有的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也有的表現為周期正常,流血量及時間與月經一樣。基礎體溫為單相,陰道塗片看不出孕酮的作用,宮頸粘液見不同程度的羊齒狀結晶或不典型結晶。

  有排卵型月經失調 多數發生在生育年齡的婦女,此時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反饋機制已建立,卵泡能成熟並且有排卵,有正常的分泌期子宮內膜,但黃體功能異常。可分兩類:①黃體功能不全,有卵泡發育和排卵,但黃體期孕激素分泌不足,這是由於卵泡期FSH相對不足,影響卵泡發育;或是排卵前雌激素分泌不足,影響黃體的功能,或是排卵後體內激素比例失常,LH偏高,黃體發育不良等。②子宮內膜脫落不全,又稱黃體萎縮不全。患者黃體發育良好,但萎縮過程延長,這是由於FSH分泌足夠,而LH相對不足或持久分泌所致。

  在有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卵巢內可見黃體。其子宮內膜的變化為:①黃體功能不全,經前診刮子宮內膜呈分泌期,但腺體不夠豐滿,分泌現象不充分,間質水腫不明顯,也可見混合型子宮內膜,即增生期與分泌期同時存在。②子宮內膜脫落不全,於月經第5天作診刮,見子宮內膜組織殘破不全,腺體有的分泌活躍,有的呈退行性變,有的呈不規則增生。

  有排卵型月經失調的

  臨床表現又因類型而異:①黃體功能不全型,常表現月經周期規則,但較前稍縮短或經前有點滴狀流血或經量過多。經前診刮子宮內膜呈分泌型,但分泌不良。患者若妊娠易發生流產。基礎體溫雙相。②子宮內膜脫落不全,表現為經期過長,基礎體溫雙相但下降緩慢,至月經來潮後體溫尚未降至增生期水平。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格檢查包括婦科檢查及其他輔助檢查,即可作出診斷,但最後確診須經診刮病理檢查,診刮時必須註意宮腔大小、形態、宮壁是否光滑等。疑為無排卵型功血或黃體功能不全,應在經前或經來12小時內刮取內膜作檢查;疑為子宮內膜脫落不全,應在行經第5~6天刮取內膜作檢查。除診刮以外,宮腔鏡、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陰道細胞學、宮頸粘液、基礎體溫等都可用以輔助診斷。

  功血必須與下述疾病作鑒別:異常妊娠及其並發癥;生殖道感染;生殖器腫瘤;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低下、肝病等。

  治療原則 首先要患者註意營養,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疲勞,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心情愉快,糾正貧血,改善患者全身情況。藥物治療主要采用性激素療法。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治療 治療原則是止血、調整周期及恢復排卵功能。

  ① 止血。常用的止血藥物種類甚多。孕激素中,口服或註射用的各種合成孕激素制劑均可應用,這適用於體內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患者。常用的口服孕激素有炔諾酮、甲地孕酮、甲孕酮(安宮黃體酮)等。常用的註射藥有長效黃體酮、甲地孕酮、醋酸甲孕酮等。也可用雌激素,給大量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生而止血,然後逐漸減量達維持量形成人工周期,停藥後出現撤退性流血,一般可連續用3~6周期。多適用於青春期或更年期,內膜呈萎縮型者。常用的藥物有乙烯雌酚、苯甲酸雌二醇等。雄激素也可減少出血量,但不能完全止血。常用藥物為丙酸睪丸酮。其他一般止血藥如安絡血、仙鶴草素、凝血酸、止血芳酸、6-氨基己酸等。

  ② 調整周期。目的是使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青春期功血患者常給雌-孕激素序貫療法,即用乙烯雌酚每天一次,服20天,於服藥第16天起加用孕酮(黃體酮)每日肌肉註射一次,共5天,兩藥同時停用為一療程。第二療程從撒退性流血第六天起再給(圖1);亦可用雌-孕激素合並治療,即乙烯雌酚及甲孕酮(安宮黃體酮),每晚服一次,連服20天為一療程,下次月經第6天起開始第二療程(圖2)。近更年期患者可用孕-雄激素合並治療,於估計下次月經出血前8天開始應用孕酮及丙酸睪丸酮,每天肌肉註射1次,5天為一療程(圖3)。

  ③ 促排卵的藥物有氯菧酚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小劑量雌激素周期療法等。氯菧酚胺為首選藥物,療效肯定,若無效可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無排卵型功血在不同年齡患者治療原則不同。青春期功血應以止血、調整周期及促使卵巢恢復排卵功能為主。更年期婦女應以止血、減少經量為原則,不必考慮恢復卵巢功能。

  排卵型功血的治療 在經前8~12天當基礎體溫開始上升時,肌註孕酮,每日一次,共5天,停藥後3~7天即有撤退性流血。可連續用三療程,然後停止治療,觀察月經情況。

  功血患者一般不需切除子宮,除非癥狀明顯。年齡已大或合並其他需要切除子宮的疾病才可考慮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