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解剖學名稱,動脈內膜或中膜組織變性、增生,繼以動脈壁增厚、僵硬為共同特徵的動脈病變。動脈硬化一般分為三種:①動脈粥樣硬化。②細動脈硬化。③動脈中層硬化。它們的病因、發病、病理過程及對機體的危害均有很大不同。其中,以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相當多的中老年人因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嚴重疾病如冠心病等而影響工作和生活,動脈粥樣硬化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細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與高血壓及糖尿病有關,亦頗常見,當病變進展至一定階段,即可引起多臟器功能障礙,對患者危害害很大。動脈中層硬化不如前兩者常見,一般不引起癥狀,在臨床上也無重要意義。

  動脈壁都由內膜、中膜和外膜組成,按管徑大小,動脈又可分為大、中、小三級。大動脈如主動脈及其大分支的中膜含有大量成層的彈力纖維,彈性大,故又稱彈力型動脈。中動脈如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四肢動脈等的中層富含平滑肌,故又稱肌型動脈。小動脈指管徑在1mm以下的動脈,也屬於肌型動脈,但內彈力膜薄而不明顯,中膜的平滑肌亦很少。

  動脈粥樣硬化 見動脈粥樣硬化。

  細動脈硬化 指細小動脈彌漫性增生病變,其發生與高血壓和糖尿病有關。開始為細小動脈痙攣,其後小動脈內膜下玻璃樣變,彈力纖維增厚,隨病程進展,中層、外膜也發生玻璃樣變,繼之中層增厚,血管變硬,管腔狹窄。全身細小動脈硬化使許多臟器血液相應減少,臟器缺血,並發生一系列結構和功能損害,其中對心、腎、腦的影響最為顯著。腎臟細小動脈硬化、狹窄可使一些腎小球發生玻璃樣變、纖維化,即腎硬化。病程後期,腎小球可大部消失,而代之以纖維結締組織,腎臟體積縮小最終可發生尿毒癥。腦的細小動脈硬化常與腦的較大動脈粥樣硬化並存,病變輕者表現頭昏、記憶力減退,重者可發生腦血栓、腦出血及腦軟化。全身細小動脈硬化可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室負荷加重,從而引起心肌肥厚,病變繼續進展,可致左室擴張,最終可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在臨床上對細小動脈硬化程度的估計,除根據臟器受損的情況推測外,最有價值而簡便的是眼底檢查,眼底視網膜和視網膜血管的變化可反映其他臟器細小動脈的變化,尤其是顱內病變,如腎臟病變為主,必要時可作腎穿刺。細小動脈硬化的防治同高血壓病。

  動脈中層硬化 又稱門克貝格氏動脈硬化。病變主要累及中、小型動脈,病因至今未明。病變起自中年,隨年齡增長病變日益加重。其病理改變為動脈中層肌纖維斷裂、玻璃樣變及壞死,彈力組織日漸消失而代之以鈣化,致使血管變硬,曲屈延長。單純的動脈中層硬化不引起管腔明顯狹窄或破裂,因此不引起癥狀。體檢可見顳動脈和四肢動脈變硬、扭曲,動脈收縮壓升高。少數主動脈受累的患者其胸部 X射線檢查可見主動脈扭曲延長。臨床上本病無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