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歌訣體中藥入門讀物。收載有金元及明代多種通俗藥學著作的內容,明清以來流傳甚廣。本書的版本眾多,書名、卷數及內容常互有出入。最初是書商將題為金代李東垣撰的《珍珠囊》和明無名氏《藥性賦》合刊而成(2卷)。全書總託名李東垣撰。後迭經增補,至清代《雷公藥性賦》(又名《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則基本定型,分4卷,書前有元山道人原敘。

  南宋以後歌訣體中藥讀物日漸增多,以適應初學醫藥者之需。這類著作在明代更為多見。該書集中瞭兩種常常用的藥性歌訣,又將吸收瞭金代張元素、李東垣等人的部分藥性論說,因此成為明清時期最為流行的中藥入門書。

  4卷本《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由三部分內容組成。卷一為《藥性賦》,分寒、熱、溫、平四賦,介紹瞭240餘種藥物的功效主治要點,瑯瑯上口,如:“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此後附“用藥發明”,集錄藥性陰陽、標本、配伍、用藥法象、五臟苦欲、引經、十八反及十九畏歌等中藥基本知識。卷二為《諸品藥性主治指掌》,實即《醫要集覽》本《珍珠囊》中所載常用藥90味,簡介各藥主要藥性功效。卷三、四亦為《藥性賦》,按玉石、草、木、人、禽獸、蟲魚、果品、米谷、蔬菜分類,以歌賦記410種藥物的主治功效,並加按語作補充闡釋。該書集中介紹瞭中藥常識及常用藥的功效要點,易誦易記,是明代以後流傳最廣的中藥啟蒙讀物。今有50餘種明清刻本,近現代亦多石印本和排印本,如1956年上海衛生出版社之鉛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