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乳頭和乳暈部的皸裂。俗稱乳癬。清代《瘍科心得集》稱乳頭風。明代《外科心法》言其由肝經鬱火所致。本病多發於初產婦的哺乳期,是引起乳癰的重要原因。愈後往往復發,常至停止哺乳後才能痊癒。

  乳頭破碎的病因屬肝經鬱火與陽明濕熱相結而成。並與產婦乳汁不足或乳頭內縮而吮吸過度;或因乳汁過多流溢皮膚,加之產婦乳頭皮膚柔嫩,致浸淫濕爛;或小兒出牙,吮乳咬破乳頭等因素有關。

  本病常伴有乳頭內陷或乳頭頭過短。好發於乳頭及乳頸部,亦可延及乳暈部,可見乳頭表皮剝離,形成大小不等的裂口。有的裂口形如刀削,小兒吮吸時痛不可忍。裂口中分泌物幹燥則結成黃色痂皮,濕性發炎則乳頭潰爛,引起乳暈部濕疹,脂水淋漓,癢痛交作。輕者可選用潤膚止癢、生肌燥濕的黃連膏、青黛膏、青吹口油膏、蛋黃油等塗敷。肝火濕熱盛者,可加用丹梔逍遙散或龍膽瀉肝湯內服,以清肝火、利濕熱。

  乳頭破碎後,應停止小兒直接吮乳。輕者可在哺乳後塗藥,在哺乳前揩去,或左右乳房交替喂乳。此外,婦女乳頭內陷或過短者,產前三月,應常用75%酒精棉球擦洗和牽拉乳頭,使乳頭拉長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