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早、內容較完整的針灸學著作。魏晉醫學傢皇甫謐著。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或簡稱《甲乙經》。今傳本12卷128篇。此書主要討論有關針灸的醫學理論及治病之法,原書4卷,各卷以天幹之甲、乙、丙、丁等順序命名,故名《針灸甲乙經》。全書系將《素問》、《針經》(即《靈樞》古名)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分類合編而成,主要論述臟腑經絡、診法、腧穴部位、針灸方法及禁忌、各類疾病的病因病理及癥候、針灸治療取穴等。該書對晉代以前的針灸療法進行瞭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起瞭重要作用。由於該書保存瞭《內經》等古典醫學著作的內容,因而也是研究《內經》古傳本的重要文獻。本書在中國唐代以及同期稍後的日本、朝鮮等國醫事律會中均列為學醫的必修教材。北宋時期校正醫書局曾予以校勘並雕版印行於熙寧二年(1069),此即後世各種刊本的祖本。此書歷代刊行10餘次,現存較早者有明代吳勉學所刊《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人民衛生出版社曾出版校勘註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