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6世紀中葉,古吉蔑人在今柬埔寨建立的國傢。又稱吉蔑。真臘原是扶南北部的一個屬邦。最初發祥地在湄公河中遊占巴塞地區。都城先在今日瓦富地區,後遷至伊奢那捕羅(今三坡波來古),最後定都於吳哥。6世紀中葉,扶南已漸衰落,真臘國王撥婆跋摩及其弟摩訶陀羅跋摩(即質多斯仍)開始兼併扶南。至7世紀,伊奢那跋摩最後征服扶南。伊奢那跋摩把都城遷到森河流域的伊奢那捕羅。

  7世紀末,闍耶跋摩死無嗣,王後闍耶德維執政,國內大亂。8世紀初,遂分分裂為陸真臘和水真臘兩個國傢。水真臘地八百裡,王居婆羅提拔城;陸真臘或叫文單,或叫婆鏤,地七百裡,王號笪屈。水陸真臘多次遣使訪問中國,同中國保持密切關系,後來水真臘因南方幾個宗族互爭雄長,分崩離析。8世紀下半葉,又遭到爪哇夏連特拉王國的入侵,遂淪為其附庸。

  8 世紀末,一個流亡在爪哇的王子回到瞭真臘本土,驅逐爪哇勢力。他以英德拉普拉(今磅湛以東的班選·波雷·那考)為基地,開展復國活動。802年,他把都城遷到洞裡薩湖北面今吳哥地區古連山上,宣告建立吳哥王朝,自號阇耶跋摩二世(802~869在位)。

  阇耶跋摩二世以印度教為國教,把自己說成是濕婆天神的化身,被賦予統治人民的權力,建造廟塔山供奉象征濕婆天神的國王權力的林伽廟塔山被視為全國的中心,並作為人民崇祀的聖地。他死後,這座廟塔山又成為他的陵墓。其後繼者們無不仿效,各建有廟塔山。因此吳哥地區廟塔林立,在范圍約45公裡的地方,有大小聖塔、廟宇600多座,構成一幅壯麗非凡的吳哥藝術,其中,以吳哥窟最為傑出。12世紀下半期開始建造吳哥通王城(又稱大吳哥),城墻周長約12公裡,有五重石砌城門,城內有王宮、巴揚寺等建築。

  阇耶跋摩五世(1180~1215在位)之後,吳哥王國開始衰落,主要是因為長期戰爭和奢華的龐大建築計劃。阇耶跋摩七世雖恢復瞭國傢的獨立。但戰爭和大興土木的沉重負擔卻使人民陷於貧困。他死後附屬國相繼獨立,尤其是素可泰王朝和阿瑜陀耶王朝的興起,促使吳哥王國更加衰落。1431年,吳哥被暹羅攻陷。1434年被迫遷都百囊奔(金邊)。後國勢衰微,1594年為暹羅征服。

  真臘是個封建王國。國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下設五大臣:孤落支、高相憑、婆何多陵、舍摩陵、髯多婁。大臣之下還設有若幹臣僚。全國各城都派有部帥治理。大臣、部帥、臣僚都由王親國戚充任。到瞭吳哥時期,封建等級更加森嚴,官屬出門乘轎及打羅傘各級有別,住屋高矮廣狹也有定制。官傢府第和百姓房舍也不相混淆,人民隻能蓋茅為屋,國戚大臣才許用瓦。王位父死子繼,非王之正妻嫡子不得為嗣。據其國古代法典規定:國王是土地的主人。國王的財產包括王國全部地區的人民、水、土地、森林和山脈。農民對土地隻有使用權。國王把土地分封給屬下貴族官吏,農民領取土地耕種必須向封建領主繳納一定的實物地租和服勞役,以換取對土地的使用權。

  真臘人民在吳哥時期創造瞭豐富多采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吳哥地區龐大而規整的水利工程設施,是真臘人民智慧的表征。這個工程是以幾個大型蓄水池為基礎,修建瞭一系列縱橫交錯的溝渠網,使蓄水池與洞裡薩湖連成一氣,保證雨季能容納盡量多的水,旱季時也能保證居民食用和農田灌溉。其中一個大蓄水池的容量就達3000萬立方米。這些精心設計的溝渠、蓄水池,既利於灌溉和交通,又點綴著城市建築物,倍增姿色。高棉人民不僅能制造耒、耜、鐮、鋤,還能制造精巧的牛車和馬車;能利用海水燒制成鹽;能分別用蜜糖、米飯和一種植物釀成各種酒:能利用當地盛產的“吉貝”(木棉)織佈,也有通天文者,星月鬥轉,都能推算。全國還設有102所醫院,121個商旅驛站。國中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大抵一歲中,可三四番收種”。其他作物也十分豐富,林木椰竹、沉香、黃蠟、豆蔻、紫梗、大風子油等是真臘的特產。還有石榴、甘蔗、芒果等熱帶果品,應有盡有。犀牛、大象等珍禽異獸及淡水魚類,也馳名於世。

  真臘同中國長期保持友好關系。中國唐代時期,陸真臘王子和副王先後來長安,贈送馴象給中國。宋、元、明各代都與柬埔寨互通貿易。13世紀末,周達觀隨元使至真臘,所撰《真臘風土記》一書,為研究柬埔寨歷史的珍貴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