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歐洲西部島國。位於不列顛群島上,西臨大西洋,東隔北海,南以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同歐洲大陸相望,陸疆僅鄰愛爾蘭。面積24.4萬平方公裡。人口5562.4萬(1984)。首都倫敦。

  國土由大不列顛島全部、愛爾蘭島東北部及周圍的5500多個小島組成,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4個地區,其中英格蘭面積最大,是全國政治中心和經濟薈萃之區。中國長期沿用“英國”這一稱呼呼即源出於此。

  自然地理 地形和礦藏 地質上屬中歐-西歐古褶皺斷塊山地的一部分。從西北到東南,加裡東、海西、阿爾卑斯3個褶皺帶依次排列,構成大地形的基本輪廓。多次海陸進退、長期外營力尤其是古冰川作用的塑造,深刻改變地表形態,形成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寬谷等多種地形。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大體以從英格蘭西南部的埃克斯河口至東北部的蒂斯河口的聯線為界,劃為西北高地區和東南低地區。

  ①西北高地區。包括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全部和英格蘭西部,是加裡東和海西褶皺山地的殘餘,間有構造運動時熔巖湧出造成的玄武巖高原和花崗巖侵入體。山地和高原久經剝蝕凌夷,高度大大低降,多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低高原,對交通運輸影響不大。僅堅硬巖層和花崗巖體留存為突兀的山峰。受古冰川作用強烈影響,多冰鬥、冰槽谷、冰磧丘、冰川湖等。

  蘇格蘭大部是高原和山地,其面積的2/3在海拔300米以上,格蘭扁山脈的主峰本尼維斯山海拔1344米,為不列顛群島最高峰。蘇格蘭北部為兩列由片麻巖和結晶片巖組成的褶皺山脈,地勢起伏較大,山頂渾圓。谷地深切成U形。南部也為褶皺山地,因主要由抗蝕力較弱的沉積巖組成,經長期侵蝕後,地表起伏較緩,低山和寬谷相間。中部是寬約50公裡的巨大斷層谷地,谷底有幾條河谷和低丘陵交錯排列,是蘇格蘭農用地集中地帶。

  北愛爾蘭大部屬玄武巖高原,地表崗巒起伏,冰磧丘廣佈,高原中部是地勢低平的訥湖盆地,多宜農宜牧土地。威爾士的大部是崎嶇山地,便於工農業利用的土地散見於沿海平原和山間盆地。坎佈裡亞山脈縱貫南北,北段多抗蝕的火山巖,出露處構成峻峭山峰,其中,最高的斯諾登山海拔1085米。

  奔寧山脈是海西褶皺時期形成的穹窿構造,被稱為“英格蘭脊骨”,縱貫南北,延伸200餘公裡,海拔200~500米。一系列橫切山脈的河谷溝通東西間交通。奔寧山脈以西的湖區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經輻射狀水系的強烈切割,地表起伏劇烈,多長條形冰川湖。英格蘭西南端的康沃爾半島在海西運動時廣泛發生巖漿侵入,現留存為崎嶇的花崗巖丘陵。

  ②東南低地區。位於英格蘭中、東部、是丘陵、斷崖、谷地和平原相間分佈的地區,海拔均在200米以下,大部地表起伏和緩,發展工、農、交通業的地形條件顯著優於西北高地區。奔寧山脈南面的中部平原以及兩側的東北低地和蘭開斯特利亞平原,均屬古湖盆,沉積著上二迭系和三迭系紅色砂巖和泥灰巖,現今這些平原地表起伏微緩,散見一些由殘餘的石炭系等巖層構成的島狀高地和丘陵。英格蘭西南部沿海的薩默塞特平原是中部平原向西南的延伸,因地勢低平,易受洪水泛濫。平原和低地東、南兩側的廣大地區屬阿爾卑期運動造成的寬緩褶皺帶。呈東北─西南向貫穿英格蘭中部的巨大斷崖帶,地質上為單斜構造,經長期剝蝕,使堅硬的侏羅系石灰巖、砂巖和白堊系白堊巖分別構成兩列斷續相連的單面山帶,西北坡陡峻。兩列單面山帶之間夾著寬15~20公裡的粘土低谷地帶,包括富庶的林肯、貝德福德、牛津等谷地,它們系由巖性較軟的侏羅系粘土侵蝕後形成。斷崖帶東南面寬闊的白堊地面是由白堊巖組成的單面山帶朝向東南微緩傾斜的坡面,受無數淺平幹谷分割,地面波狀起伏。

  英格蘭東南端的威爾德丘陵是東西走向的背斜構造。背斜兩翼的白堊巖層構成向北和向南傾斜的坡面,稱北部丘陵和南部丘陵。背斜頂部被剝蝕後,出露下伏侏羅系砂巖和粘土層,因抗蝕力不同,形成低崗和谷地相間分佈的地形。介於威爾德和白堊地面間的倫敦盆地是寬廣的向斜盆地,沉積著第三紀以來的砂、粘土、礫石層等。英格蘭南部的漢普郡盆地地質地形類似倫敦盆地。

  不列顛群島原與歐洲大陸相連,因第四紀冰期後海面上升才與大陸分離,故英國海岸為海浸型海岸,多海灣、岬角、半島和島嶼,多天然良港。海岸線長11450公裡,平均約21平方公裡國土就有海岸線1公裡。許多海灣深楔陸地,使英國境內無一處距海超過120公裡。蘇格蘭西部和北部海岸尤為曲折,形成峽灣型海岸。近海大陸架廣闊。東面瀕臨的北海平均水深96米,富魚類和油、氣資源,其中部的多格淺灘最淺處僅13米,是世界著名漁場。

  礦藏以石油、天然氣、煤、鐵較重要。石油探明儲量11.3億噸、遠景儲量40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7390億立方米、遠景儲量2萬億立方米,集中分佈於北海大陸架。煤的可采儲量450億噸,蘊藏於威爾士南部、奔寧山脈周圍、蘇格蘭中部谷地等處的石炭系地層中。鐵礦探明儲量27億噸,侏羅紀水成貧鐵礦占98%,主要礦區在英格蘭中部。

  氣候 國土絕大部分處於北緯50°~60°之間,受島國位置、西風環流、北大西洋暖流等因素影響,屬冬暖夏涼、全年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因處於北大西洋暖流形成的“暖灣”中,1月平均氣溫3~7℃;夏季受海洋調節和涼爽西風影響,7月平均氣溫僅13~17℃。冬季氣溫的強烈正距常和夏季氣溫的微弱負距常,使英國與世界同緯度地區相比年平均氣溫較高,年較差較小。但各地氣溫稍有差異,冬季暖流對西部影響較強烈,從亞歐大陸侵入的寒冷氣流主要影響東部,故冬季氣溫西部高於東部;夏季氣溫變化主要受緯度差控制,南部高於北部。大部地區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季節分配較均勻,秋季(9~11月)較多,占年降水量的28~31%;春季(3~5月)較少,占18~21%。降水年際變化小,據90年記錄分析,各地一般年份降水量距平值在10%以下,距平值超過20%者僅10年。降水分佈通常西部多於東部、北部多於南部。東南低地區一般年降水量少於750毫米,西北高地區普遍多於1000毫米,蘇格蘭西北部海拔高,又迎對盛行西風,年降水量超過1500毫米。霧多、日照時數少是英國氣候的一個重要特點。全年平均日照時數各地3~5小時,冬季僅1~2小時,愈向北日照時數愈少。日照少、熱量不足對農業生產不利。西北高地區夏季涼爽陰濕,有礙作物成熟,卻有利牧草生長,宜於發展畜牧業。東南低地區降水較少,夏溫較高,日照較充足,種植業發展條件優於西北高地區。

  河流 河網致密。受島國和地形的限制,河流短小,流域狹窄,但水量豐富,水流平穩,冬不結冰,兼以各河之間分水嶺不高,便於修築運河,富航行之利。因海面上升,許多河流的河口段形成寬闊三角港,使海潮得以深入內地,便於海輪進入。較大河流有東岸的亨伯河、泰晤士河和西岸的塞文河、默西河等。塞文河為第一長河,全長338公裡,從河口上溯可航行280公裡。泰晤士河全長336公裡,僅次於塞文河居第二位,通航裡程也約280公裡,流經最發達區域。

  居民和發展簡史 英國民族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經歷多次民族遷移和混合逐漸形成的。較早的居民是公元前7世紀至前3世紀從南歐移入的克爾特人。公元5~7 世紀,原住萊茵河流域的盎格魯和薩克遜人移入東南部,把克爾特人排擠到西北部山地。其後丹麥人、諾曼人先後移入。諾曼人原住北歐,於11世紀後期進入英國前曾長期在法國西北部停留,語言、文化上有濃厚法蘭西色彩。他們與盎格魯、薩克遜人經幾個世紀混合形成英格蘭人。英語即以盎格魯、薩克遜語為基礎,吸收諾曼語和古法蘭西語成分形成。現在英格蘭人為多數,約占全國人口80%以上。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分別占全國人口10%、2%和4%,他們皆系克爾特人,系少數民族。威爾士1284年起成為英國封邑,1535年並入英國;蘇格蘭原為獨立國,1707年並入英格蘭;北愛爾蘭原是愛爾蘭一部分,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時被劃歸英國。自此形成今日的“聯合王國”。各少數民族受英格蘭人長期影響,語言、文化差別愈來愈小,但仍保留一些傳統習俗,他們集中居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明顯偏低。

  英國是世界人口增長率最低的國傢之一。出生率僅13.5‰,死亡率11.8‰(1980),加之人口移出多於移入(每年約4萬人),年增長率不足0.1%。1971與1981年兩次人口普查期間,人口僅增加25.8萬人。人口明顯趨於老化,30歲以下人口隻占43.2%,其中5歲以下幼兒僅占6.1%,而65歲以上老年人卻占14.9%(1981)。

  在職業構成方面,全國就業勞動力中,約40%是工礦、建築、交通郵電從業人員,約1/3是商業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其餘多數是文教衛生系統和政府、軍事人員,農林漁業從業人員隻占1.9%。

  世界人口最稠密、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傢之一。平均每平方公裡227.87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77%。人口分佈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英格蘭中部和東南部、奔寧山脈兩側、蘇格蘭中部、威爾士南部沿海等工礦業發達、城鎮密集區域。僅大倫敦、以伯明翰為中心的西米德蘭茲、以利茲和設菲爾德為中心的西約克郡、以曼徹斯特為中心的東南蘭開夏郡、以利物浦為中心的默西河畔、以紐卡斯爾為中心的泰恩河畔、以格拉斯哥為中心的中克萊德賽德7大都市區就占全國人口1/3左右。在奔寧山區、威爾士中部、蘇格蘭南部和北部有每平方公裡不足10人的大片人口稀少區。20世紀50年代以來,因大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原因,出現居民向外圍、衛星城鎮和農村遷居趨勢。1971~1981年間英格蘭和威爾士城市人口減少82.7萬,農村人口增加108.9萬。

  經濟地理 公元16~17世紀是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急劇轉變、進行大規模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剝奪農民土地的圈地運動提供大批勞動力和國內市場,對外掠奪和殖民提供巨額財富和國外市場。1640~1688年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18世紀60年代開始,19世紀30年代完成瞭產業革命,英國成瞭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傢,一度成為“世界工廠”。機器大工業的發展,需要擴大國外市場和原料來源,英國加緊向世界各地侵略,占據比本土大140倍的殖民地,成瞭典型的“殖民帝國主義國傢”。在國內采取犧牲農業的政策,幾乎成瞭“純工業國”。使英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和海外貿易國,擁有規模最大的商船隊、海軍和最多的海外投資。19世紀末起,隨資本主義的不平衡發展,英國霸主地位開始動搖。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殖民體系瓦解,英國的政治、經濟實力遭到嚴重削弱,國際地位隨之下降。

  英國至今仍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產值和對外貿易額居世界資本主義國傢第五位。它仍保有一些殖民地,同現已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傢仍保持聯系。英國經濟具有資本高度壟斷、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比重高、基礎設施雄厚、科技力量強、經營管理經驗豐富等特點。但其原料來源、產品市場、食物供應等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基礎工業和傳統工業設備陳舊,產品成本較高,競爭能力降低。198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448億英鎊,其中,工業(包括能源)占33.7%、建築業占5.5%、農業(包括林、漁業)占2.3%、交通郵電占7%、商業金融占24.1%。

  工業 分老部門和新部門。老部門是在產業革命過程中以煤為主要動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般規模小、設備陳舊,雖經改造,仍處於衰退中。新部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規模大、技術先進、廣泛實行專業化,處於發展之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部門發展更快。

  ①能源工業自50年代以來結構發生很大變化。長期作為首要能源的煤,1948年占能源結構的90%,此後隨其他能源的開發,地位不斷下降。1980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石油占37.0%,煤占36.9%,天然氣占21.4%,核能占4.1%,水電占0.6%。

  采煤業是最老部門之一。英國曾是世界最大的煤開采和出口國之一,1913年產量2.9億噸,約有1億噸供出口。此後隨其他能源和其他產煤國競爭加劇,不斷衰退。1947年實施國有化後采取集中化和廣泛機械化措施,逐步關閉不盈利礦井,對繼續生產的礦井進行技術改造,仍不能扭轉不景氣狀態。1983年產量1.25億噸,每年需進口300~400萬噸。原煤的70%以上用於發電,9%用於煉焦。現主要開采區是興起較晚的諾丁漢和設菲爾德一帶的東米德蘭茲和南約克夏郡煤田,其次是富產焦煤的南威爾士和達勒姆一帶的英格蘭東北部煤田。蘭開夏郡和蘇格蘭中部等地老煤田因資源趨於枯竭而衰退。

  石油生產原靠蘭開夏郡和東米德蘭茲若幹小油井和自蘇格蘭所產油頁巖中提煉,年產僅30~40萬噸。北海油田的發現和開發,改變瞭大量進口石油的局面,1975年後原油開采量直線上升,1982年達1.03億噸,一躍成為西歐最大石油生產國。凈出口量約2700萬噸。煉油工業因原以進口原油為主,主要集中於東海岸以及南安普敦、米爾福德和利物浦諸深水港一帶,煉油能力合計1.3億噸(1980)。1976年以來天然氣年開采量400億立方米左右,已取代煤氣而成為工業和民用供氣的主要來源。

  電力工業向以火力發電為主,1982年約占總發電量的84.8%。核電發展較快,自1956年世界第一座商業用核電站在湖區的卡爾德霍爾投產起,到1986年4月共建成32座。1982年核電約占總發電量的13.1%。核原料從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進口。

  ②鋼鐵工業早期是在本國煤、鐵資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規模小、設備差、分佈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改變結構落後、佈局不合理狀態並適應進口富鐵礦,於1951年和1967年兩次對鋼鐵廠實行國有化,並更新設備。經逐步合並、關閉小廠,擴大企業規模,使佈局趨於集中,在南威爾士、英格蘭東北部、蘇格蘭中部等地形成具有較先進技術並靠近港口、焦煤產區、消費區的6大基地,合占全國煉鐵能力的75%、煉鋼能力的85%。內陸一些老廠逐步轉向生產優質鋼和特種鋼。但鋼鐵工業仍處於嚴重衰退中,1960年鋼產量2430萬噸,1973年僅增長為2660萬噸,此後連年減產,1982年僅產1370萬噸,退回到1937年水平。從鋼鐵出口國變為進口國,1982年進口499萬噸。

英國北海油田

  ③機械制造業是主導工業部門,分佈普遍,幾乎遍及各個城市。其就業人數占工業就業人數40%。門類繁多,發展不平衡。早期建立的紡織機械、造船、礦山機械、普通機床等工業嚴重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立的汽車、農機、電機等工業發展亦不快。與軍事和新技術革命有關的飛機、儀表、精密機械、電子、電器等工業發展迅速。大倫敦和西米德蘭茲是最大中心,門類眾多,以汽車、飛機、電子工業最重要。英格蘭東北部和威爾士南部以生產重型機械為主。英格蘭東北部、蘇格蘭低地西部、北愛爾蘭是造船業中心。

  ④化學工業發達,門類多,主要生產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藥品、化妝品、化肥、農藥、洗滌劑等。分佈的變化與原料密切相關。50年代前,化工中心在巖鹽和煤的產地蘭開夏郡。自轉向以石油為主要原料後,趨於沿海分佈,在蘇格蘭東部、英格蘭東部和南部、威爾士南部沿海港口和石油加工中心,有機合成化學工業發展迅速。

  ⑤紡織業曾是最大工業部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設備、技術均較落後,在其他國傢競爭下日趨衰落。蘭開夏郡為主要棉紡織區,原料依靠進口,產品成本高、銷售困難,工廠開工不足。毛紡織是最老工業部門,長期加工本國羊毛,後因國內養羊業衰退,轉向大量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口原料。向以生產高級毛料著稱,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聲譽。約克夏郡是主要毛紡織區。

  農業 中世紀時英國是農業國,糧食自給,羊毛等畜產品有剩餘供出口。實現工業化後的100多年裡,出於對外擴張需要,加緊發展工業,以獲取高額利潤。1848年廢除限制谷物進口的“谷物法”,聽任海外廉價農產品占領市場,從而擠垮本國農業。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鑒於對外貿易日益不利和戰時食物困難的教訓,政府實行幹預,進行扶持,使農業得以較快發展。但直至1982年農業人口隻占總人口1.9%,農業產值隻及工業產值1/15,是世界上農業比重最低的國傢之一。1980年農產品僅供應本國居民食物消費量的55%左右。

  農業中資本主義大農場居主導地位,廣泛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實行機械化、專業化生產。農場規模、生產水平、勞動生產率高於歐洲大陸國傢而居世界前列。

  ①畜牧業是主導部門,占農業產值63%。全國1878萬公頃農用地中,人工改良草地和天然放牧場合占60%,耕地的大部也用於生產飼料。乳牛業最重要,占畜牧業產值的35%。分佈廣泛,有兩種經營方式,一般城鎮密集區域的乳牛場就近供應鮮奶,較偏遠區域者以加工制作黃油、乳酪為主。飼養方式取冬季舍飼和其他季節放牧相結合。技術水平高,1970年全部實現擠奶機械化,管理方式由自栓式牛舍向散放式牛舍和擠奶廳發展。肉牛業占畜牧業產值24.8%。養禽業、養豬業發展迅速,皆實行機械化集約飼養。歷史上養羊業曾居十分重要地位,現已大大衰退,隻占畜牧業產值的8.2%,生產方向從羊毛為主轉為羊肉為主。

  ②種植業基本上從屬於畜牧業。699萬公頃耕地中,牧草和飼用豆類、塊根等約占30%。大麥和小麥為兩大谷類作物。種植面積235萬公頃的大麥,除小部分作啤酒原料外,約5/6用作飼料。小麥種植面積166萬公頃,因屬軟粒品種,磨成的面粉僅用作餅幹糕點原料或添加於進口面粉中烤制面包,約有一半小麥也用作飼料。主要供食用的作物是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9萬公頃。經濟作物隻占耕地面積5.6%。甜菜最重要,種植面積20萬公頃,隻夠供應制食糖消費量的2/3左右。油料作物長期被忽視,為改變食用植物油幾乎全依賴進口的局面,近年油菜種植面積擴大很快,已達17.4萬公頃。啤酒原料忽佈是傳統作物,但種植面積僅0.6萬公頃。園藝業發達,果樹、蔬菜、花卉種植面積合計25.5萬公頃,占耕地面積3.6%,產值占種植業產值1/4以上。水果品種少,限於蘋果、草莓、李、梨等。

  農業地域差異明顯。東南低地區是主要農業區,種植業和畜牧業均重要,全部小麥、甜菜、油菜、忽佈和絕大部分大麥、園藝作物的種植面積集中於此,乳牛業、養豬業、養禽業也發達。西北高地區以牧為主,低地多養乳牛,山地多養肉牛和肉羊。高寒山區養羊業是唯一部門。種植業除城市周圍的商品性菜園外,以馬鈴薯種植較重要,谷類作物限於種植少量作飼料用的大麥和燕麥。

  ③漁業發達。1982年漁獲量74.9萬噸。鱈、鰈、鯡、鯖為主要魚種。魚產量的一半自北海漁場捕獲,其次來自北大西洋、愛爾蘭海和英吉利海峽等。較大漁港皆位於大不列顛島東岸,有阿伯丁、赫爾、格裡姆斯比、洛斯托夫特等。

  交通運輸 交通網稠密。鐵路始建於1825年,先於多數其他國傢,至1938年總長3.4萬公裡。90%為19世紀時私人公司所築,技術設備陳舊,平行、重復線路多,加上其他運輸方式競爭,長期虧損嚴重。1948年實行國有化後大規模調整、改造線網。至1980年營運線路縮減為1.8萬公裡,最大樞紐倫敦周圍繁忙路段和倫敦─格拉斯哥幹線等共計3718公裡實現電氣化,其他線路仍使用內燃機車。但鐵路運輸仍在衰退中,1982年隻承擔全國貨運量9.8%、客運量5.9%。

  國土狹小,長途貨運不多,公路運輸靈活、直達,迅速發展為首要運輸方式。1982年公路總長36.8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2822公裡。1982年各種汽車約2000萬輛,計承擔全國貨運量56.9%、客運量85%。倫敦為最大樞紐,倫敦─伯明翰─卡萊爾、倫敦─利茲、倫敦─斯旺西的高速公路為最重要幹線。

  內河運輸在工業化初期曾起重要作用。17、18世紀修築的許多運河聯結各主要河流,使航道總長達6750公裡。但因技術標準低,難以通行現代船隻,兼受公路、鐵路競爭,多已廢棄不用。仍在營運的僅是曼徹斯特海輪運河和泰晤士、亨伯、默西等大河下遊可通行海輪的河段,1982年僅承擔全國貨運量0.3%左右。

  海運發達。18世紀末以後的100多年間擁有世界最大商船隊,控制世界海上貿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美、日、挪威等國競爭下,地位逐漸下降。1980年有500噸以上海輪1275艘,合計2577萬總噸,仍居世界前列。不僅承擔本國外貿貨運和近海運輸(合占全國貨運量27.2%),還在各條國際航線上運送別國貨物,賺取大量外匯。倫敦港吞吐量最大,其次為利物浦、赫爾、曼徹斯特、南安普敦、格拉斯哥等港。

  航空運輸主要服務於國際客運,1982年共運送4413萬人次。倫敦市西的希思羅和市南的蓋特威克機場均為國際機場,前者是世界最大空運樞紐之一。管道運輸隨北海油田開發而迅速發展,1980年總長3416公裡,運送原油和石油制品99億噸公裡。

  地區經濟差異 英國各地間自然、歷史條件存在差異,經濟發展水平、特點、前景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次進行區劃。全國分為11個“標準區”(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各單獨為1個,英格蘭分為8個),“標準區”是經濟計劃和統計的基礎。

  ①英格蘭東南部,包括東南、東安格利亞兩“標準區”是最發達區域。工業以加工工業為主,汽車、飛機、儀表、精密機械、電子工業等新部門更為突出。境內多平原、低丘,氣候溫和,光照較充足,種植業和畜牧業皆居國內重要地位,是小麥、甜菜、油菜、園藝作物主要產區,乳牛業、養豬業、養禽業均發達。多名勝古跡,因田園風光優美被譽為“綠色英格蘭”,旅遊業興盛,有著名海濱療養城市佈賴頓、馬蓋特等。本區核心城市倫敦是全國政治、金融、工業、貿易和文化中心,海港和陸路交通樞紐。沿海和倫敦周圍半徑100公裡范圍內城鎮密集,有著名大學城和科研中心牛津和劍橋,重要商港南安普敦、多佛爾,軍港樸茨茅斯。

  ②英格蘭西南部,即西南“標準區”。是全國熱量最豐富、生長期最長的區域。丘陵坡地終年牧草茂盛,平原谷地土壤肥沃。園藝業發達,是向倫敦供應早熟蔬菜、水果、花卉的基地之一。乳牛業以生產高質量黃油與乳酪著稱。少量開采錫及伴生的鈾。加工工業集中於本區主要城市佈裡斯托爾,有飛機、汽車、造船、食品等部門。該市也是重要海港,英格蘭中部地區食品和工業原料的輸入點。本區擁有全國最溫暖的海濱,療養點密佈;內陸有歷史名城巴斯。旅遊業發達。

  ③英格蘭中部,包括西米德蘭茲和東米德蘭茲兩個“標準區”。英國主要重工業區。以伯明翰[ID=bo_yingguo]為中心包括考文垂、伍爾弗漢普頓等城市的西米德蘭茲,在產業革命後長期是有世界意義的采煤、冶金基地和機械制造中心,有“世界車間”之稱,現發展為巨大的綜合性工業區,鋼鐵、汽車、飛機、電器、機床、鐵路車輛、軍火工業均居全國重要地位。東米德蘭工業發展較遲,現為全國最大采煤區,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電力基地,鋼鐵、機械、化工、針織、制鞋工業也重要。有諾丁漢、萊斯特等工業城市。本區城郊農業發達。東米德蘭茲種植谷物、甜菜較多。

  ④英格蘭中北部,包括西北(蘭開夏)和約克夏、亨伯河畔兩“標準區”。是傳統紡織工業區,但20世紀來經濟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在以曼徹斯特和利物浦為兩大中心的蘭開夏,棉紡織業嚴重衰退,紡織機械、機床、汽車、飛機、化學、電工設備等工業代之而起。在約克夏,毛紡織業仍較盛,還發展機械制造、采煤、冶金、化工等部門,主要城市有利茲、設菲爾德、赫爾等。本區工業發展不快,在全國的地位今非昔比,被列為“蕭條區”。但城郊農業發達,蘭開夏郡有著名乳酪和馬鈴薯產區,約克夏郡大麥、小麥種植較普遍。

  ⑤英格蘭北部,即北部“標準區”。屬“嚴重蕭條區”。工業以采煤、鋼鐵、造船等老部門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煉油、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新部門雖有發展,並不能扭轉全區工業衰退局面。主要城市有紐卡斯爾、米德爾斯伯勒。城郊農業發達,遠離城市處發展肉牛業。奔寧山西側的湖區,山清水秀,風光綺麗,大部劃為國傢公園,是著名旅遊區。

  ⑥威爾士。境內多崎嶇山地,大部用於放羊,沿海平原和山間谷地發展乳牛和肉牛業、園藝業。南部沿海經濟較發達,向為全國最大采煤區之一,鋼鐵、有色冶金、重型機械等工業較重要,因多數屬衰退中的老部門,被列為“嚴重蕭條區”。60年代以來在西南端米爾福德港一帶煉油、石油化工有所發展。氣候溫和,海濱和山區不乏景色秀麗的遊覽地,旅遊業頗盛。主要城市有首府加的夫和斯旺西等。

  ⑦蘇格蘭。絕大部分為山地高原,陰涼潮濕,人煙稀少,多用於牧羊。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中部谷地和狹窄的東部沿海平原。農業以種植大麥和燕麥、飼養肉牛和乳牛為主。位於中部谷地西端的格拉斯哥及其周圍是全區經濟核心。工業以造船、采煤、鋼鐵、紡織等老部門居優勢。首府愛丁堡處在中部谷地東端,是政治、文化中心,多名勝古跡,旅遊業發達;工業以造紙、印刷、釀酒(著名的蘇格蘭威士忌酒)等部門為主。本區曾被列為“嚴重蕭條區”,70年代北海油田開發後,東部沿海的格蘭奇茅斯和阿伯丁等成瞭石油開采的陸上基地,並建起大型煉油、石油化工廠,對全區經濟有所促進。近年,中部谷地諸城鎮電子工業發展很快,有成為“英國的矽谷”之勢。

  ⑧北愛爾蘭。是經濟發展水平最低區域。農業重要。利用天然草場和進口飼料飼養牛、豬和傢禽,黃油、乳酪、肉類供應英格蘭。馬鈴薯種植較多,大量銷往英格蘭,其他作物有用作飼料的燕麥、大麥。亞麻種植和加工前曾發達,現已衰退。工業以造船、紡織、縫紉、食品工業為主;飛機制造、機械、石油化工有所發展。多數工廠集中於首府貝爾法斯特。第二大城市倫敦德裡是襯衫生產中心。

  

參考書目

 斯坦普、比佛合著,吳傳鈞譯:《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商務印書館,北京,1960。

 道佈羅夫著,王正憲譯:《英國經濟地理》,商務印書館,北京,1959。

 J.W.House(ed.), The U. K. Space,3rd edition,Weidenfeldand Nicolson,London,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