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南部國傢。西北與法國為鄰,北接瑞士和奧地利,東北與南斯拉夫接壤。聖馬力諾和梵蒂岡鑲嵌其間。東瀕亞得裡亞海,南臨地中海和伊奧尼亞海,西有利古裏亞海和第勒尼安海。面積30.1萬平方公裡。人口5702.4萬(1984)。全國劃分為20個區,下設94個省。首都羅馬。

  自然地理 國土形似靴子。大部分地區具有年輕的地質基礎、多山的地形、亞熱帶夏幹氣候、地中海型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徵征。

  地形 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和丘陵各占國土面積的35%和42%,平原隻占23%。依據不同的地形特征,全國可分為阿爾卑斯山地、波河平原、亞平寧山脈等3個主要地形區。

  阿爾卑斯山地呈弧狀分佈於北部,構成與鄰國的邊界。為年輕的褶皺山系,山體巍峨高大,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山間隘口為與鄰國交往的陸上通道。意大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脈南坡山地可分為3段。西段從奧斯塔至卡迪蓬納山口,呈南北走向,山勢較高峻,大帕拉迪索山高達4061米。中段從卡迪蓬納山口至佈倫納山口,作東西走向,地形復雜,地勢高峻,多高山冰川,意、法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兩國的最高點。東段從佈倫納山口至的裡雅斯特,山體寬闊,除主脈外,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麓丘陵占較大比重,並逐漸向波河平原過渡。

  波河平原為全國最大和最重要的平原,東西長400公裡,南北寬80~200公裡,面積4.4萬平方公裡。地質構造上系阿爾卑斯和亞平寧褶皺的山前坳陷,原為一古海灣,後由河流沖積物堆積而成。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海拔低於100米,西北部海拔500米,亞得裡亞海沿岸地勢低平。平原可分為4個部分:①山麓平原,分佈在阿爾卑斯山地南麓的狹長地帶,屬冰磧和冰水平原,多砂礫層,土壤透水性強。地勢較高,起伏不平。雨水雖多,但地表幹旱。曾是森林區,現經開墾種植玉米、黑麥,並多葡萄園和桑園。②灌溉平原(倫巴第平原),位於山麓平原以南,是波河平原的主體部分。土壤肥沃,河流眾多,且常有地下水溢出。灌溉發達,為富庶的農耕區。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等為主。③三角洲沼澤平原,位於波河河口三角洲和亞得裡亞海沿岸,地勢低平,沼澤廣佈,排水不暢,易泛濫。沿海一帶多潟湖。河口地區泥沙沉積旺盛,三角洲每年向外擴展65公頃。④艾米利亞平原,位於波河以南、亞平寧山以北,為一切割輕微、地勢平坦的平原。因地處亞平寧山地的背風面,降水較少。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大麻和甜菜等。

  亞平寧山脈為意大利半島部分的主幹山脈,是一系列山地和丘陵組成的年輕褶皺帶。縱貫南北,並延伸至西西裡島。山脈全長約1200公裡,南北兩端較為狹窄,寬約30公裡;中部較為寬展,可達200公裡。北段主要由砂巖和泥灰巖組成,中段由石灰巖和白雲巖組成,南段由石灰巖和花崗巖組成。在年輕褶皺帶和古老地塊的接觸地帶,地殼極不穩定,多火山和地震。那不勒斯附近的維蘇威火山和西西裡島上的埃特納火山為著名火山。

  國土地質基礎年輕,煤、鐵、石油等重要的工業原料、燃料資源較為貧乏。煤質較差的第三紀褐煤和泥炭主要分佈在倫巴第平原和阿爾卑斯山區。石油和天然氣分佈在波河平原的帕爾馬和皮亞琴察,以及西西裡島。鐵礦主要分佈在厄爾巴島。這些礦點大部分蘊量少、產量低,不敷國內需要。鋁土、硫磺、汞、大理石等礦資源比較豐富。鋁土礦主要分佈於半島的中部和撒丁島。硫磺以西西裡島藏量最為豐富。汞礦和大理石主要分佈在托斯卡納區。

  氣候 大部分屬亞熱帶夏幹氣候(地中海型氣候),具有夏季炎熱幹旱,冬季溫和多雨,尤以半島南部和島嶼部分最為典型。波河平原屬亞熱帶夏幹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的過渡類型,冬冷夏熱,春秋多雨。因國土狹長,山地廣佈,氣溫和降水的分佈比較復雜,北部和南部、山地和平原、內陸和沿海、東岸和西岸均有明顯的地區差異。1月平均氣溫在半島南端和地中海島嶼可達10℃以上,波河平原在0℃左右。夏季各地均較炎熱,氣溫的地區差異較小。除山區外,大部分地區7月平均氣溫為23~25℃。降水受地形和坡向的影響顯著,山地多於平原,西岸大於東岸。阿爾卑斯山地和亞平寧山脈為兩個多雨區,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位於熱那亞灣東岸亞平寧山脈迎風坡的基亞瓦裡,年降水量高達3404毫米,是全國最多雨的地區。波河平原、塔蘭托灣沿岸、西西裡島和撒丁島為少雨區。波河平原年降水量低於1000毫米,中下遊地區為500~750毫米。塔蘭托灣沿岸地區,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阿爾卑斯和亞平寧山脈的高大山體,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

  水系 境內大多數河流短小湍急,獨流入海。波河為全國第一大河,長652公裡,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裡。發源於阿爾卑斯西段的維佐峰,向東註入亞得裡亞海。沿途地勢平坦,含沙量高,下遊地區沉積旺盛,河床高出地面6米,河道極易淤塞。由於各支流上遊降水豐富,波河水量充沛。中水位流量為160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可達12000立方米/秒。源自阿爾卑斯山的支流,靠冰川、融雪和雨水補給;源自亞平寧山地的支流靠雨水補給。前者洪峰出現在春末夏初,後者洪峰出現在春、秋兩季。兩者相互調節,使波河豐水期持續時間較長,枯水期僅出現於夏末秋初。都靈以下通航,唯下遊航道多變,航運價值不高。阿迪傑河為全國第二大河,長410公裡,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南坡,流經波河平原,註入亞得裡亞海。半島地區因秋冬多雨,河流常有冬汛;夏季水量極少,甚至幹涸斷流。特韋雷河為半島地區最重要的河流,長405公裡,流經羅馬,註入第勒尼安海。

  全國共有大小湖泊1500個,主要為冰川湖,面積不大,湖水較深。全國最深的湖泊為科莫湖,深410米。全國最大的湖泊為加爾達湖,面積370平方公裡。兩者均屬冰川湖。這類湖泊主要位於阿爾卑斯山前地區,群山環抱,湖水清澈,是重要的旅遊勝地,並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此外,還有較多的火口湖(如博爾塞納湖)和潟湖(如拉格迪阿列黑湖)。

  植被和土壤 植被分佈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半島和島嶼部分屬地中海型植被,北部則為中歐型的落葉闊葉和常綠針葉林的混交林植被。全國可分為阿爾卑斯植被區、波河植被區和地中海-亞平寧植被區。

  阿爾卑斯植被區具有明顯的垂直分異。800米以下的山麓地帶為常綠闊葉林,常見的植物有栓皮櫟、歐洲油欖、柏樹、月桂等;800~1800米為以山毛櫸為優勢種的混交林,向上過渡到以落葉松和挪威雲杉為主的針葉林;1800米以上則為矮灌叢,主要有杜鵑、綠榿木等;灌叢之上為高山草甸和牧場,有龍膽屬和莎草科植物等;雪線附近有各種苔蘚、地衣、菖蒲等。土壤也隨高度不同而變化,由低到高依次分佈著褐色森林土、山地森林土、灰化土、高山草甸土等。

  波河植被區以栽培植物為主,天然植被所存無幾。水多的地方有楊屬植物;較幹的地方生長莎草科植物;粘質高平原上石楠屬植物占優勢,並有蘇格蘭松林。河流兩側和水塘、沼澤地區有草甸植物。波河平原西部發育棕色土,下遊和三角洲地區為沖積土。

  地中海-亞平寧植被區以地中海型植物為主。沿海低地廣泛分佈馬克西群落,是森林砍伐後的次生濃密常綠灌叢,其間夾生部分喬木(楊梅、石楠、野生油欖等)。石質山坡上發育“喀裡卡”型常綠矮灌叢。亞平寧山地主要為落葉林,以山毛櫸林為主。森林植被的上限在2000米左右,往上則為高山草甸。這一植被區的主要土類為褐色土和山地紅色土。

  居民 在國傢形成和統一的過程中,古羅馬人、希臘人和伊特盧利人經過長期通婚,融合成現代意大利人。通用意大利語。非意大利語的少數民族數量極少,主要有日耳曼人、斯洛文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和希臘人,大部分分佈在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全國絕大多數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全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89人(1984),但分佈不平衡,經濟發達的波河平原,平均每平方公裡在300人以上;米蘭、熱那亞、羅馬、那不勒斯等城市化地區,在500人以上;半島地區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60人左右;撒丁島每平方公裡僅50~60人;阿爾卑斯山區人口更為稀少。

  全國經歷過幾個不同的人口發展階段。14世紀中葉,由於瘟疫,人口銳減。此後至17世紀初出現瞭較長的高增長期。自1861年起,人口增長速度緩慢。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口出生率為11.2‰ ,死亡率為9.7‰,自然增長率僅1.5‰ 。加之意大利是一個傳統的勞力輸出國傢,人口實際增長率在1.5‰以下。

  意大利人早期以南、北美洲為移民點。尤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主,其次為巴西、阿根廷。1901~1920年是移民高潮,移民美、加的人數高達387萬人。以後逐年減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平均每年移居美、加的人數為3萬人。與此同時,移居經濟繁榮的聯邦德國、法國、瑞士等國的意大利人逐年增加,已分別達到100萬人左右。國內區際移民是人口再分佈的重要因素。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部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高於其他地區,由於區際的補償移民,使各地區的人口比例相對穩定。近百年來,國內區際移民的定向遷移路線主要是從南部向北部、由東部往西部和由島嶼向半島中部地區。由於長期定向遷移,使波河平原和半島中部地區的人口集中程度和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1982年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9%,是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國傢。全國8個大都市區的人口數為2250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7%,除巴勒莫外,均分佈在波河平原和半島中部地區。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大城市有羅馬、米蘭、那不勒斯和都靈。人口數在10~100萬之間的城市有40座。

  發展簡史 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公元前753年建立古羅馬城。公元前27~公元14年的奧古斯都時代,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古羅馬帝國獲得瞭空前的繁榮。帝國鼎盛時期,特韋雷河下遊平原的農牧業、河口的鹽業獲得迅速發展。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相當發達,建築、文化、藝術十分繁榮。公元2世紀初,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瞭頂點,領土范圍東起幼發拉底河、西濱大西洋;南達撒哈拉沙漠、北抵萊茵河和多瑙河一線。此後,外擾內患四起。395年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自476 年羅馬帝國滅亡後,進入長期的封建割據和混戰階段。14~16世紀成為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芽最早的國傢和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並出現瞭一批經濟繁榮的城市共和國。如威尼斯城市共和國是地中海商業活動的重要港市,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成為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和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之一。1870年統一為意大利王國。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地中海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國際航道,促進瞭意大利港口城市和商業貿易的發展。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現代工業,特別是與軍事有密切關系的重、化工業得到瞭發展。1922年墨索裡尼上臺,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1936年與希特勒結成“柏林-羅馬軸心”集團。1940年向英、法宣戰。1943年9月戰敗投降。1946年成立意大利共和國。

  經濟地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迅速發展,1951年恢復到戰前水平,以後國民生產總值以平均每年6%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394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但其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仍遠低於美、日、聯邦德國、法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傢。

  原為工業農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比較重要。1951年工業和農業產值比為1.5:1。其後,工業增長速度遠大於農業,比重大大超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1980年工農業產值比約7:1,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國。

  工業資本高度壟斷和集中,農業中較多的封建殘餘和小農經濟,是意大利經濟所有制的獨特現象。伊利、埃尼、菲亞特、蒙特愛迪生等十大財團控制國傢經濟命脈。70年代以來,國傢壟斷資本發展很快,控制國內工業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很不徹底,封建主義在南部仍居統治地位,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

  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顯著,工農業生產高度集中北部地區,占全國面積1/3左右,卻擁有全國40%以上的人口和半數以上的工人,集中瞭全國最重要的工業部門和發達的農業。其中尤以米蘭、都靈、熱那亞“工業三角地帶”經濟最為發達,是全國的精華所在。為扭轉地區經濟的不平衡局面,政府註意開發南部地區,興建瞭塔蘭托鋼鐵聯合企業和若幹石油化工廠,但仍未根本改觀。

  工業 工業發展先天不足,缺乏重要的原料、燃料。長期以來以輕紡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冶金、汽車、電器、造船、石油化工等部門發展尤為迅速。現已形成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結構。1980年工業產值中,制造業占71%,建築業占17.9%,能源工業占11.1%。

  與其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相比,意大利人均能源消費水平較低,但能源工業卻是一個重要的工業部門。一次能源80%來自國外,其中99%的原油、50%的天然氣、85%的煤炭均依賴進口。波河平原和西西裡島等地,雖有油氣資源,阿爾卑斯山區有第三系煤田,但蘊藏量和開采量均很有限。二次能源中水力發電一度曾占主要地位,1960年水電占總發電量的82%。水電站主要修建在阿爾卑斯山區,尤以科莫湖、馬焦雷湖、加爾達湖和波河支流的上遊為主。隨著火電產量的增加,從60年代起又發展地熱發電和核電,水電的比重明顯下降,1982年發電1796億度,水電隻占25%。

  鋼鐵工業是其重要的工業部門。它起步於19世紀末葉,由於受煤、鐵等資源的限制,發展異常緩慢,至1953年鋼產量隻有350萬噸左右。50年代起政府采取鼓勵政策,加速鋼鐵工業發展步伐,建成瞭年生產能力1000萬噸的塔蘭托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其他一些骨幹工廠。1980年鋼產量2650萬噸,為1953年的8倍。此後,產量有所下降,1984年降至2390萬噸。鋼鐵生產有如下特點:①原、燃料和產品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絕大部分鐵砂和幾乎全部的煉焦煤依賴進口;國內鋼鐵消費市場十分狹小,大部分產品仰賴出口。②有豐富的廉價水電,電爐煉鋼占相當大的比重。③發展迅速,1953~1968年期間,鋼產量增長5倍,在世界粗鋼產量中的比重翻瞭一番,並於1979年超過英、法等國,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鋼鐵生產國之一。④鋼鐵工業的重心已由北部向南部轉移。塔蘭托是全國最大的鋼鐵基地,其次在熱那亞、那不勒斯和皮翁比諾等港口附近。

  汽車工業發展較快,有較大的生產能力和較高的技術水平,產量居世界第五位。1968年即生產小汽車170萬輛,其中菲亞特汽車公司生產150萬輛,國營阿爾法、雷莫汽車公司生產10萬輛高級汽車。80年代初生產下降,1983年僅生產120萬輛。產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都靈是菲亞特汽車公司總部所在地,有“汽車城”之稱。米蘭、那不勒斯也為重要產地。電器工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生產的電冰箱、洗衣機、洗碗機等因技術先進,價格低廉,行銷歐洲市場。1981年電冰箱產量410萬臺。造船工業是歷史悠久的制造業部門,主要分佈在熱那亞灣的裡窩那、薩沃納、熱那亞以及那不勒斯、威尼斯等港口。

  化學工業基礎好、發展快。米蘭附近是傳統的化工基地,生產酸、堿等基本化工產品。60年代以來,依靠從利比亞、突尼斯和中東等地進口原油,在沿海城市發展煉油和石油化工。全國現有煉油能力約2億噸,約1/3集中在西西裡島。主要石化產品為塑料和化學纖維。北部的倫巴第和皮埃蒙特區,特別是米蘭周圍地區,為傳統的化工區。石油化工中心有熱那亞、那不勒斯、威尼斯等。

  紡織和食品是兩大傳統工業部門。前者集中在米蘭和都靈附近,以化學纖維產品為主;後者散佈於各大、中城市。所產的通心粉、意大利面條、餡餅、橄欖油、葡萄酒、水果罐頭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農業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雖從1970年的11.6%降至1980年的6.4%,但仍是一個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生產以耕作業為主,但糧食不能自給;園藝業發達,在世界上有較高地位。農業經濟方式以中、小型農場為主。全國250萬個農場,80%由私人或傢庭經營,平均農場規模僅4.8公頃。農業土地利用程度較高。農林牧用地共2700萬公頃,占全國土地面積的89.7%,其中耕地占41.2%、林地占21.1%、牧場和草地占17.1%;城市、道路和尚未利用的荒地僅占10.3%。

  小麥和玉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1981年生產小麥892萬噸,玉米707萬噸,兩者合計占糧食產量的87%。同年進口小麥和玉米共600萬噸,約占國內糧食產量的32%。產區散佈全國,波河平原為主要產區,產量約占全國一半以上。半島南部和西西裡島也是重要的小麥產區。波河平原還種植水稻,1981年生產稻谷85萬噸,產量居歐洲各國之首。北部地區還生產燕麥、大麥、馬鈴薯等。

  經濟作物有甜菜、煙草、麻類等,主要分佈在北部的艾米利亞-羅馬涅區和威尼托區。園藝業發達。油橄欖產量居世界首位,葡萄僅次於法國。1981年生產鮮葡萄1088萬噸、油橄欖299萬噸。意大利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生產國之一,柑橘主要產於半島南部和西西裡島。東北部地區還生產桃、梨、蘋果等溫帶水果。蔬菜生產的專門化程度較高,尤以西紅柿生產聞名,加工的西紅柿制品出口到世界許多地區。此外,波河平原還栽種桑樹,發展養蠶業。

  畜牧業發展水平低於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傢。乳肉生產遠不能滿足國內消費需要,每年要進口大量的牛肉、黃油、乳酪。北部地區發展集約化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養牛業,南部地區則多為小農經營的養羊業。

  交通運輸業 擁有較發達的陸、海、空運輸系統。陸上交通以公路為主,1982年全國公路通車裡程約30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約6000公裡,公路承擔陸上貨運量的82%和客運量的63%。鐵路運營裡程約2萬公裡,其中電氣化鐵路長1萬多公裡。米蘭、博洛尼亞、羅馬、那不勒斯、都靈為主要交通樞紐。阿爾卑斯山區的大聖伯納德山口、辛普朗隧道、佈倫納山口等是通往法國、瑞士、奧地利等國的陸上通道。

  海運在對外經濟聯系中起重要作用,90%的進出口物資依靠海運。1982年擁有商船1677艘,總噸位1064萬噸,卸貨量2.02億噸,裝貨量3600萬噸。主要港口有熱那亞、奧古斯塔、的裡雅斯特、威尼斯、塔蘭托、那不勒斯等。熱那亞為最大的貨運港,1981的貨物吞吐量4713萬噸; 那不勒斯為地中海地區重要的國際客運轉運港。內河航運在國內運輸中居次要地位,通航裡程僅2250公裡。

  航空運輸比較發達。1980年國際客運量1930萬人次,其中意大利航空公司占520萬人次;國內客運量1240萬人次。羅馬和米蘭為主要的國際航空港。

  旅遊業 意大利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又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擁有獨特的歷史古跡和藝術寶庫,如水城威尼斯、文化名城佛羅倫薩、古羅馬首都羅馬城等。意大利政府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旅遊業,每年接待國外遊客二、三千萬人,為世界著名旅遊大國之一。1982年旅遊收入近80億美元,是意大利最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對外貿易 意大利的外貿是經濟的重要支柱。1980年的外貿進口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5%;出口值占22.9%。長期以來,進口大於出口,造成嚴重的外貿逆差,1980年逆差達218億美元。主要靠旅遊業收入和僑匯彌補。進口物資以工業原料和燃料為主,石油及油品占進口總值的24.9%,其次為煤、鐵砂、棉花、食品、車輛等。出口物資中,以機械設備、紡織品、汽車、化工產品等為主。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傢的貿易聯系密切,1982年進口物資的41.8%和出口物資的45.8%均以共同體成員國為貿易對象。此外,與中東、北非的原料輸出國傢,以及日本和奧大利亞等均有較大的貿易往來。

  地區經濟差異 ①北部區。包括阿爾卑斯山區和波河平原,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以強大的工業基礎、發達的現代化農業、便捷的陸海運輸系統、稠密的人口、眾多的城市為其特點。尤以米蘭、都靈和熱那亞“工業三角區”經濟最為發達,堪稱全國經濟重心,集中瞭汽車、飛機、造船、紡織、機械制造、化工等重要工業部門和糧食、葡萄、乳肉等農牧業。米蘭是國內最大的金融中心、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附近有眾多的工業衛星城鎮。熱那亞是全國最大的港口和重要工業中心。都靈為全國第二大工業城市,聞名的“汽車城”。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歷史悠久的海港和旅遊勝地。②中部區。包括半島北部的托斯卡納、翁佈裡亞、馬爾凱、阿佈魯齊-莫利塞和拉齊奧等5個區。介於經濟發達的北部區和不發達的南部區之間,經濟特點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園藝業和采礦業比較發達。全國最大的葡萄產區。鐵、大理石、汞等礦的開采和油橄欖的種植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羅馬是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國的文化中心和中部區的經濟中心。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藝術中心,也是輕紡和儀表工業中心。皮翁比諾是重要的鋼鐵工業中心。裡窩那是主要軍港和造船工業中心。③南部區。包括半島南部的坎帕尼亞、巴西利卡塔、卡拉佈裡亞和普利亞等4個區。主要為農業區。盛產柑橘、葡萄、無花果等水果。養羊業較發達。那不勒斯為主要的經濟中心和港口。塔蘭托是國內最大的鋼鐵基地。④島嶼區。包括西西裡島、撒丁島及其周圍小島。是農業經濟區,以地中海園藝業和粗放養羊業為主。盛產柑橘、葡萄、橄欖等。工業以采礦業為主。西西裡島的奧古斯塔和撒丁島的卡利亞裡有石油化工廠。巴勒莫是該區主要的港口和城市。

  

參考書目

 D. S. Walker, A Geography of Italy,2nd ed.,Methuen,London,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