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女皇(1762~1796)。原名索菲婭·弗裏德裡克·奧古斯特,1729年5月2日生於奧得河畔的什切青市(今波蘭境內)。父親是德意志安霍爾特-策爾佈斯特王族的職業軍官,母親是德意志霍爾施坦戈多普王族的公主。1745年8月,同俄國皇位繼承人彼得大公,即後來的彼得三世結婚,改名為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夫娜。彼得三世執行親普魯士方針,損害俄國利益,引起瞭貴族的不滿。1762年7月9日,葉卡捷琳娜在近衛軍軍官奧爾洛夫兄弟(格裏戈裏·格裏戈裏耶維奇和阿列克謝·格裏裡戈裡耶維奇)幫助下發動宮廷政變,處死瞭彼得三世,登上瞭皇位。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對內政策方面,力圖加強貴族官僚的國傢機器,維護和發展農奴制度。60年代,自詡“開明君主”,實行“開明專制”,同伏爾泰、D.狄德羅等西歐啟蒙思想傢保持通信聯系。1767年,她召開瞭新法典編纂委員會,並為這個委員會寫瞭《聖諭》,標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時,擴大貴族特權。鎮壓普加喬夫起義後,轉向公開的反動統治。1775年,頒佈“全俄帝國各省管理體制”敕令,全國劃分為50個省,省級機關和軍隊都直屬總督領導,加強瞭貴族在各地的權力。在被征服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強制的俄羅斯化政策。1785年頒佈《禦賜貴族特權詔書》和《禦賜城市特權詔書》,使貴族成為社會上的特權階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瞭市民的經濟政治地位。在位期間,她將農奴制度強加給烏克蘭人;賜給貴族以大批土地和農奴;先後頒佈地主有權放逐農民,農民必須服從地主的詔書,使農奴制度發展到頂點。

  在對外政策方面,為實現其奪取世界霸權的計劃,對土耳其發動瞭兩次戰爭(1768~1779、1787~1791),打通瞭黑海口,侵占克裡木半島在內的黑海北岸廣大地區。1788~1790年同瑞典進行瞭戰爭。夥同普魯士、奧地利,於1772、1793和1795年3次瓜分波蘭。侵占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魯吉亞為保護國,俄國版圖由此擴大瞭67萬平方公裡。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力圖組織反法聯盟,積極參與歐洲君主國鎮壓法國革命,在俄國歷史上開創瞭幹涉歐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國成為歐洲憲兵。1796年11月17日猝死於皇村(今普希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