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反對美國侵略的祖國解放戰爭。

  戰前的形勢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美國與蘇聯商定以北緯38度線為兩國分別接受日本投降的臨時軍事分界線。1948年8月15日,美國扶植李承晚集團在朝鮮三八線以南成立“大韓民國”。9月9日,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北部成立。朝鮮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李承晚集集團不斷叫囂“北進”,在“三八”線上進行武裝挑釁。美國統治集團在中國1949年人民民主革命勝利後,加緊制訂全面擴軍備戰、“積極遏制”共產主義的總戰略,鼓吹建立針對中、蘇的包圍圈,策劃在朝鮮挑起局部戰爭。1950年1月與李承晚集團簽訂《美韓聯防互助協定》。2月,駐日美軍最高司令官D.麥克阿瑟與李承晚在東京秘密會談。6月19日,美國國務院顧問J.F.杜勒斯到南朝鮮鼓動戰爭。從而造成戰爭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

  戰爭的爆發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當天,美國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1950年1月10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因安理會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資格而退席,不再出席安理會會議。同年8月1日蘇聯代表重返安理會),通過決議,誣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破壞和平。27日正午,美國總統H.S.杜魯門宣佈:他已命令美軍直接介入朝鮮戰爭,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占臺灣海峽,加強在菲律賓的美軍,增加對侵越法軍和越南保大集團的軍援。下午,美國操縱安理會對其侵朝行動予以追認。7月7日,美國糾集15個國傢的軍隊組成“聯合國軍”,任命麥克阿瑟為總司令。朝鮮內戰迅速變為美國的侵朝戰爭。

  戰爭開始階段,朝鮮人民軍迅速向南推進。到8月上旬,解放瞭朝鮮南部90%以上的土地和人口,把美李軍驅至釜山一隅。朝鮮人民的正義鬥爭,得到社會主義各國的大力聲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主席發表講話,周恩來外長發表聲明,嚴斥美國侵略朝鮮和中國領土臺灣。7月15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И.В.斯大林在致印度總理J.尼赫魯復電中,表示贊同由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內的五大國代表參加的安理會來和平處理朝鮮問題,並指出安理會應聽取朝鮮人民代表陳述意見。

  戰爭的擴大 1950年9月15日,美國調集陸軍4萬餘人,300多艘軍艦,500多架飛機,從朝鮮中部仁川登陸,擴大瞭侵略戰爭。27日,杜魯門授權麥克阿瑟向三八線以北進犯。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宣佈:“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國不顧朝、中方面多次警告,10月4日越過三八線,21日侵占平壤,下旬,先頭部隊逼近鴨綠江邊。中國人民在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情況下掀起“抗美援朝保傢衛國”運動,1950年10月25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應邀跨過鴨綠江,協同朝鮮人民軍共同打擊侵略者。到1951年5月21日,朝、中方面連續發動瞭5次大規模戰役,把“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共殲敵20餘萬,迫使美軍轉入戰略防禦。

  同一時期,朝、中方面在外交鬥爭上不斷取得勝利,美國侵略者日益孤立。1950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伍修權在聯合國安理會控訴美國武裝侵略臺灣和朝鮮,要求安理會采取措施,促使美國武裝力量撤出臺灣,使美國及其他外國軍隊撤出朝鮮。朝鮮問題由南北朝鮮人民自己去解決。11月3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關於朝鮮局勢的聲明》,表示要繼續擴大戰爭,並準備使用原子彈,引起英、法、聯邦德國等國的普遍恐慌。英國首相C.R.艾德禮宣佈立即訪美,會談中雙方出現分歧。在第五屆聯合國大會期間,美國提出瞭誣蔑中國為“侵略者”的議案;中國則提出召開中、蘇、美、英、法、印度、埃及七國會議,談判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及美軍撤離臺灣地區等問題。美國的誹謗案於1951年2月1日通過,但蘇、波、捷等國反對美國提案;亞非十二國主張召開七國會議,反對或不支持美國提案;北歐三國以及英、法、荷、加、澳等國也對美國提案附有種種保留。3月24日,麥克阿瑟發表聲明,主張把戰爭擴大到中國,更引起英、法的不滿和國內的混亂。4月11日,杜魯門撤銷麥克阿瑟職務,代之以M.B.李奇微。5月18日,美國操縱聯大通過對中朝實行禁運的決議,實際上加深瞭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危機和矛盾。

  停戰談判 1951年6月由蘇聯駐聯合國代表提出,經美國和朝中雙方協商,於7月10日開始在開城舉行停戰談判。美國毫無誠意,一再企圖以談判掩護其軍事進攻,以軍事進攻迫使朝中在談判中屈服。朝中方面也展開瞭針鋒相對的鬥爭。談判經歷瞭三個階段。7月10日至8月23日為第一階段,雙方就議程問題達成如下協議:①通過議程;②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區;③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④關於戰俘的安排問題;⑤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第5項是根據朝中方面建議增補的,從而使這次談判兼具軍事和政治的兩重性質。在討論第2項議程時,朝中方面提出應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美方則以“海空優勢的補償”為借口,要求朝、中方面退出1.2萬平方公裡土地,談判陷於僵局,8月23日談判中斷。由於美方在軍事上不斷失利,隻好又回到談判桌上。1951年10月25日至1952年10月8日在板門店舉行第二階段的談判。雙方就第2、3、5三項議程,先後達成協議。但是在討論第4 項議程時,美方堅持“自願遣返”的主張,企圖強迫扣留朝、中戰俘,拒絕全部遣返戰俘原則,阻撓停戰談判達成協議。10月8日談判再次中斷。10月14日,美軍在上甘嶺地區發動大規模攻勢。11月25日朝、中堅決予以還擊,並粉碎瞭美軍攻勢,迫使美國不得不再舉行談判。1953年4月26日至7月27日進行第三階段的談判。雙方就戰俘問題達成協議。但李承晚集團劫走朝、中戰俘2.7萬餘名,並揚言要“單獨幹”。這樣,關於如何保證停戰協定實施問題雙方又進行瞭商談。

  在談判期間,美方不斷發動軍事攻勢,進行所謂“絞殺戰”,企圖切斷朝中運輸線。無視國際公約,公然使用細菌武器,甚至揚言要使用原子武器,要把戰爭擴大到中國、越南和馬來亞。1953年5月朝、中軍隊發動強大的夏季攻勢,取得瞭勝利。美國統治集團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為一方同聯合國軍總司令M.W.克拉克為另一方,在《朝鮮停戰協定》和《臨時補充協定》上簽字。(見彩圖)

在板門店舉行的朝鮮戰爭停戰談判(1853)

  停戰協定的主要內容為:①以三八線附近的雙方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此線後退2公裡,以建立一非軍事區,非經特許,任何軍人、平民不得越過軍事分界線;②自協議簽字後12小時起,雙方停止一切敵對行為;停止自朝鮮境外進入增援的軍人和一切軍事裝備、武器彈藥;組成軍事停戰委員會和中立國監察委員會進行監督;③停戰協定生效後60天內,各方應將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分批直接遣返,將未予直接遣返的其餘戰俘統交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④雙方軍事司令官向有關各國政府建議,在停戰協定生效後3個月內,召開雙方高一級的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此外,附有《關於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的職權范圍》。

  戰爭的結局 美國在3年多的侵朝期間,共投入1/3的陸軍、1/5的空軍和1/2以上的海軍,支出200億美元的直接戰費,消耗7300萬噸作戰物資,使用瞭除原子彈以外的一切現代化武器,還拼湊瞭15個國傢的兵力,仍以失敗而告終。朝中人民軍隊共殲敵109萬人,其中包括美軍39萬人;擊落擊傷敵機1.2萬多架;擊毀和繳獲坦克3000多輛,把侵略者趕回到原來發動戰爭的地區附近。

  在朝鮮戰爭中,朝中人民取得的輝煌勝利,粉碎瞭美國吞並全朝鮮、扼殺新中國的迷夢,戳穿瞭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瞭全世界被壓迫人民的鬥志,充分體現瞭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把每年的6月25日定為“朝鮮祖國解放戰爭紀念日”和“反美鬥爭日”,把7月27日定為“朝鮮祖國解放戰爭勝利日”。

  

參考書目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朝鮮問題文件匯編》(第1、2集),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1954、1959 。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2輯),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1961。

 柴成文、趙勇田:《抗美援朝紀實》,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