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地區居民使用的語言。伊朗語中一種古代東方語支,隨著粟特人活動範圍的擴大,粟特語一度成為中亞、北亞的一種通用語言。西元前6世紀已出現這種語言。古波斯語稱粟特為Suguda;阿維斯陀語稱之為Suxδa;希臘語稱之為Sogdianē;《大唐西域記》中稱窣利,此名或來自中期波斯語sωγlyy。粟特語文獻最早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吐魯番盆地發現。粟特文用3種字體書寫,一是粟特字體,後來又形成佛經體;二是摩尼字體,也用來書寫中期波斯語、回鶻語;三是敘利亞字字體,也用來書寫中期波斯語、敘利亞語、突厥語。它們都是來自阿拉眠字母的各種變體,一般自右至左橫書,也有少數銘文自上而下直書。在粟特字體書寫的文獻中常常可見有阿拉眠語表意詞,此種表意詞本身並不是粟特語,而是按照阿拉眠語釋義。用拉丁字母轉寫時應作大寫,以示與粟特語有別。

  1889年在蒙古曾發現《九姓回鶻愛登裡羅汩沒密施合毗伽可汗聖文神武碑》,以漢文、回鶻文、粟特文3種文字書寫。此碑屬9世紀初文物。1956年蒙古又在佈古特地方出土一種粟特文碑銘,記載第一突厥汗國事跡,屬6世紀文物。蘇聯於1932~1933年在穆格山獲得74件粟特語文獻,其年代不晚於722年。此外,在中亞片治肯特、阿夫拉西阿卜、七河、佈哈拉等地都曾發現過粟特語文獻,包括銘文、錢幣、陶器。中國曾發現大量粟特語文獻。在敦煌、吐魯番等地的重要文獻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外國人取走,分藏於柏林、巴黎、倫敦、彼得格勒(今列寧格勒)。

  數十年來,國外從事粟特語研究的學者甚多,也頗有成績。中國學者近年來已開始註意粟特語的研究,對蘇聯的穆格山文獻、敦煌古信件、蒙古的佈古特銘文等都已有文章介紹並進行討論。

  

參考書目

 I.Gershevitch,A Grammar of Manichean Sogd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