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西部古國。“加納”一詞原為該國統治者的稱號,後傳作國名。一般認為興起時間在西元3~4世紀,全盛時期約在8~11世紀,1240年為馬裡帝國所吞併。統治地域大體在尼日爾河北岸和塞內加爾河上遊。相當於今馬裡共和國、塞內加爾共和國及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一帶。

  文獻中的加納王國 根據口頭傳說,早期的加納國王是來自北方撒哈拉地區的遊牧民族的首領。主要居民是曼丁戈族的索寧克人人。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9世紀30年代阿拉伯地理學傢阿爾·法紮裡的著作。阿爾·法紮裡稱之為“黃金之國”。11世紀的阿拉伯作傢阿爾·巴克希的記載較為具體。他記寫道:加納首都由兩城組成。一城由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居住,內有12座清真寺。城內有專職的伊斯蘭教長、法學傢和學者等。他們不從事農牧業生產。另一城由國王居住,其中有一系列圓頂房屋,周圍有城墻,城外有叢林,外人不得擅入。兩城之間相距約10公裡,其間民房連綿不斷。加納王國的軍隊約有20萬人,其中有4萬名弓箭手,還有一些騎兵。

  經濟與貿易 加納王國以生產黃金著稱。國傢規定一盎司以上金塊歸國王所有,但金砂可以自由買賣。金價由國王控制。王國政府還控制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貿易。這種貿易主要以撒哈拉沙漠的鹽和地中海地區的銅、幹果、貝殼等商品換取西非的黃金和奴隸,貿易稅收成為王國的重要收入。據阿爾·巴克希記載:加納國王對入境的每一頭驢所馱的鹽,征收1金第納爾的稅,出境稅則加倍。黃金生產和撒哈拉貿易促進瞭加納王國的繁榮。到加納訪問過的人都盛贊其宮廷中服飾之華麗,不僅國王及大臣的衣服上帶有貴重的金飾,就連衛士手中的盾牌、寶劍也鑲有黃金。

  加納王國的衰亡 1076年,摩洛哥的阿爾穆拉比特王朝征服加納,伊斯蘭教從此在西非得到傳播。該王朝對加納的統治雖隻維持瞭十餘年,但破壞瞭加納王國的農牧業生產及其同北非的貿易關系,使加納的藩屬相繼獨立,加納王國從此一蹶不振。1200年前後,蘇蘇國王蘇曼古魯征服瞭加納王國的殘餘部分,把它變為自己的藩屬。1240年加納王國最終為馬裡帝國所吞並。

  研究現狀 對加納王國歷史的研究,目前有許多問題還不清楚。關於其興起時間,有人認為,在回教紀元開始(622)前,加納王國已歷22王;關於其具體疆界,有人認為其北界可能達到離昆比薩利赫350公裡的阿瓦達古斯特。其首都,一般認為可能在馬裡共和國首都巴馬科以北約300公裡處的昆比薩利赫,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對此地進行發掘,已發現瞭一個面積為30平方公裡的城市遺址,遺址內房址密集,部分房屋是兩層的石頭建築,還出土有鐵制的矛、刀、釘等遺物,另外還發現地中海地區制造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