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賦。賦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講究文采、韻節,通過“鋪采摛文”以“體物寫志”。最早以賦名篇的是戰國時趙人荀況,但漢人常把賦和辭連用,稱為辭賦。這是由於漢賦多模仿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漢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收為一集,名曰《楚辭》。辭賦連用,表示漢賦和《楚辭》之間的繼承關係。由於漢代上層統治集團的提倡,賦的創作盛極一時。據班固《兩都賦序》記載,在成帝之世,“論而錄之,蓋奏禦者千有餘篇”,加上西漢末和東漢的作品,數量當更為可觀。

  初期的漢賦如賈誼的《吊屈原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等,其形式同《楚辭》沒有什麼區別。景帝時枚乘作《七發》,開創瞭一種進一步散體化、以鋪張為能事的新賦體。經過司馬相如等著名賦傢的發揚光大,新體賦在武帝以後繁榮起來,成為漢賦的主流。新體的漢賦一般又可分為大賦和小賦兩類。從內容上看,大賦多是鋪敘誇耀都城、宮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規模行獵的場景,旨在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迎合統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樂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諷諫之意。主要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揚雄的《長楊賦》、《羽獵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等。這些大賦寫得富麗堂皇,很有氣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統一的漢帝國的聲威和上升時期封建統治階級既窮奢極欲又發揚蹈厲的風貌。但大賦為達到形式上的華美恢宏,往往誇張浮飾又大量堆砌詞藻,喜用冷字僻詞以炫博爭奇,兼之後期的大賦多摹擬而少創新,行文板滯,這些都影響瞭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小賦篇幅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內容比較廣泛,風格比較清新,主要流行於東漢。著名作品有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禰衡的《鸚鵡賦》等。

  漢賦在流傳過程中多有散佚,現存作品包括某些殘篇在內,共約二百多篇,分別收錄在《史記》、《漢書》、《後漢書》、《文選》等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