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由托洛茨基分子組成的國際性聯合組織,又名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自稱“第四國際”。Л.Д.托洛茨基於1929年被蘇聯政府驅逐出境,同年創辦《反對派公報》。他利用這個刊物糾集各國同情分子,建立託派組織,自稱是第三國際中“捍衛馬列主義基本政治和組織原則”的“國際左翼反對派”。1933年A.希特勒在德國執政後,託派認為史達林主義控制瞭第三國際,公開宣佈他們的活動方針不是對第三國際進行改革,而是同它決裂,準備籌建“第四國際”。1934年7月托洛茨基支持美美國托派分子J.G.坎農創辦《新國際》刊物(1940年後改名《第四國際》),為建立第四國際制造輿論。1936年舉行“第四國際支持者的國際會議”。1938年9月在巴黎舉行第四國際成立大會,宣佈建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當時有成員幾百人。托洛茨基為大會起草瞭題為《資本主義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國際的任務》(《過渡綱領》)的文件,宣稱建立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不僅已經成熟,“而且已經開始有些腐爛瞭”。人類出現的危機是“革命領導的危機”,第四國際的建立就是為瞭解決這個危機,主張實行“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聯邦”。還提出從怎樣計算工時到建立勞動者政府的一系列過渡性的要求。第四國際成立後,在所謂“世界革命”的旗號下,從事反對第三國際和各國革命的活動。30年代後半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期其力量有較大發展,主要分佈於西歐、北美和拉丁美洲。1953年以後該組織多次發生分裂。到70年代,自稱第四國際的國際性聯合組織不下6、7個。在某些國傢裡,同時存在幾個托派組織,它們分別屬於這個或那個第四國際,或者不屬於任何一個第四國際。由於各派觀點分歧,各自為政,甚至互相攻擊,都自奉為正確代表,要求以我為中心,因此,雖然幾經努力以求統一,但都沒有成功。第四國際各派的活動方式一般都是打進所在國工會和社會民主主義性質政黨,提出極“左”口號,采取極“左”行動。它們是一些反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分裂國際工人運動、破壞世界人民革命鬥爭的極左派別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