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在維也納成立的中派社會黨國際聯合組織,其名稱為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因其標榜既有別於第二國際,也不同於第三國際的立場,因而稱作第二半國際或維也納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重新恢復的第二國際伯爾尼國際堅持同資產階級合作的立場,引起許多中派社會黨的不滿。隨著工人階級革命情緒的高漲,中派社會黨紛紛與伯爾尼國際斷絕關係,並試圖加入第三國際。1920年7~8月舉行的第三國際第2次代表大會通過В.И.列寧起草的《加入共產國際的21個條件》。中派社會黨拒絕接接受這些條件,決定建立新的采取中間立場的國際組織。1920年12月5~7日,7個中派社會黨在伯爾尼召開預備會議,通過《告各國社會黨書》,並選出一個委員會負責籌備工作。1921年2月22~27日,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英國獨立工黨、法國社會黨等13個國傢的中派社會黨在維也納舉行國際社會黨代表會議,成立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奧地利的F.阿德勒為總書記。

  第二半國際最初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與伯爾尼國際有明顯的區別。它自稱是“力求通過革命的階級鬥爭,奪取政治和經濟權力來實現社會主義的各社會黨的聯合組織”。它標榜在右面同所謂第二國際所體現的改良主義,在左面同所謂第三國際所體現的佈爾什維主義都保持同樣距離。它以“奧地利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主張根據具體的革命形勢確定鬥爭的手段和策略,既運用民主的方法,又不排除使用暴力和實行專政。它號召各國社會黨盡一切力量反對資本主義國傢對蘇俄和匈牙利的武裝幹涉,促成與蘇俄建立和平的經濟、外交關系。同時它反對“機械摹仿”俄國革命的方法,反對蘇維埃俄國的“清洗”和“分裂”政策,對佈爾什維克和第三國際的一些方面進行批評和指責。隨著奧地利、匈牙利和德國的革命遭到鎮壓,歐洲革命形勢趨向低潮,第二半國際的領袖們不再堅持“中派”立場。

  為瞭適應廣大工人群眾迫切希望工人政黨加強團結、共同對敵的要求,1922年4月,第二半國際同第三國際和伯爾尼國際的執行委員會在柏林舉行聯席會議,並成立一個9人委員會負責籌備工人組織的世界代表大會。但因難於達成進一步的協議,第三國際的代表於5月底退出這個委員會。柏林會議以後,第二半國際加快與伯爾尼國際合作的步伐。1923年5月21~25日,兩個國際在漢堡召開合並大會,建立社會主義工人國際,阿德勒當選為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