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共產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又稱共產國際,存在於1919~1943年。第三國際為自己規定的任務是團結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推翻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確立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第三國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成員最多時包括7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共產黨組織、400多萬黨員,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13次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

  <成立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陷於分裂。1918年11月,由佈爾什維克發起在彼得格勒召開歐美各國左派社會黨人代表會議,作出籌建第三國際的決議。1919年1月,在莫斯科召開8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小組及左派社會黨的代表會議,並以8個黨的名義發出召開第三國際成立大會的邀請書。1919年2月3~10日,原第二國際一些社會黨右翼領導人在伯爾尼開會,恢復第二國際(伯爾尼國際)。同年3月2~6日,在莫斯科召開國際共產主義者代表會議,即第三國際第1次代表大會,有來自21個國傢的35個政黨和團體的52名代表參加。中國、朝鮮以及其他東方國傢無產階級的代表作為觀察員列席大會。В.И.列寧作瞭《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和報告》。會議通過列寧的報告作為共產國際的政治綱領,還通過列寧起草的《共產國際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文件。第三國際宣告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大會選出由K.Г .拉科夫斯基、列寧、Г.E.季諾維也夫、Л.Д.托洛茨基和F.普拉廷組成5人執行局,由俄、德、奧、瑞士、瑞典及巴爾幹聯盟黨的代表組成執行委員會,季諾維也夫任主席。

  第三國際是統一的世界共產黨,各國共產黨都作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領導。它是高度集中的領導中心,統一領導各國革命運動,各國黨必須執行它的決定。它有權決定各國黨的路線、策略和各國黨的領導人,可以否定或修改各國黨的決定,開除和解散任何一個支部,向各國黨派出常駐代表。唯獨聯共(佈)在國際中占有與眾不同的地位,號稱是“共產國際最強有力的領導支部”。1919年3月匈牙利成立蘇維埃共和國,4月德國成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第三國際發揮瞭積極作用。1919年11月建立的青年共產國際(少年國際),也成為第三國際的支部。

  第三國際前期的主要活動 從1919年3月~1924年1月列寧逝世,是第三國際活動前期,也是在列寧領導下成就顯著時期。1920年7月19日~8月7日,第三國際舉行第2次代表大會。大會在彼得格勒開幕,後移至莫斯科舉行。有37個國傢69個共產黨和工人組織的218名代表出席。會前列寧發表瞭《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會上,列寧作瞭《關於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基本任務的報告》以及《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的報告》。大會通過《加入共產國際的21個條件》,堵塞瞭當時各國工人政黨中的右翼和中派參加共產國際的道路。大會對鞏固共產國際和指導各國共產黨的發展成長起瞭重要作用。但對世界革命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不切實際地提出建立世界蘇維埃共和國的目標。

第三國際第2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在斯莫爾尼宮前受到歡迎

  第三國際第2次代表大會後,許多國傢的工人政黨對《加入共產國際的21個條件》進行瞭討論。左派紛紛從社會黨中分裂出來。中派組織於1921年2月22~27日在維也納成立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即第二半國際。1920年9月1~8日第三國際在巴庫召開東方各民族代表大會,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1次代表大會,推動瞭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的革命鬥爭和建立共產黨的進程。在此期間,歐洲一些國傢的革命先後遭到失敗。

  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第三國際在莫斯科舉行第3次代表大會。出席的有58個國傢和地區的共產黨及其他進步政黨和組織的代表605人。列寧作瞭《捍衛共產國際的策略的演說》和《關於俄共的策略報告》。大會認為,在國際階級力量對比暫時處於均勢的情況下,共產黨應從直接進攻轉而采取迂回的策略,向各國共產黨提出爭取工人階級大多數的任務和“到群眾中去”的口號(見彩圖)。>第三國際對婦女運動和工會運動給予關註,1921年7月成立紅色工會國際。

В.И.列寧在第三國際第3次代表大會上講話(1921年6月)

  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工人階級的團結。1921年12月第三國際執委會會議通過關於建立工人統一戰線的提綱,1922年2月執委會第1次擴大全會進一步研究統一戰線問題。1922年4月,第三國際派出代表同第二國際、第二半國際的代表舉行柏林會議,發表聯合宣言,同意建立由9人組成的委員會籌備有關會議。因難於達成進一步協議,第三國際代表於5月底退出該委員會。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第三國際第4次代表大會在彼得格勒開幕,11月9日起改在莫斯科舉行。參加大會的有58個國傢的66個政黨和組織的408名代表。大會著重討論工人統一戰線的方針,批評“左”、右兩種傾向,通過關於策略問題的提綱,肯定瞭“到群眾中去”的口號。還討論東方民族殖民地問題,要求東方各國共產黨積極參加並領導民族民主革命。列寧作瞭對共產國際的最後一次演說《俄國革命五周年與世界革命前途》。由於1922年10月B.A.A.墨索裡尼在意大利執政,大會討論瞭法西斯主義問題,但對法西斯威脅的嚴重性估計不足。

  第三國際中期的主要活動 從1924年6月第5次代表大會到1934年為第三國際活動中期,也是領導人多次變動,工作中失誤較多時期。1924年6月17日~7月8日,在莫斯科舉行第5次代表大會,來自49個國傢60個政黨和組織的504名代表參加會議。大會指出,資本主義已進入局部的、相對的、暫時的穩定時期,各國共產黨面臨新的任務。大會認為,各國黨都應按照列寧的建黨原則來建黨,提出使各國黨真正佈爾什維克化以及進一步發展和整頓統一戰線的號召。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使用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提法。1925年8月,執委會第5次擴大全會具體研究和規定瞭實現佈爾什維克化的要求。佈爾什維克化的口號對各國黨學習聯共(佈)的經驗、加強思想和組織建設起瞭一定作用,但滋長瞭把一國黨的經驗絕對化的傾向,以致認為佈爾什維克黨的一切經驗都具有普遍意義,甚至把聯共(佈)黨內鬥爭國際化,要求各國黨照搬,產生不良後果。

  在第三國際執委會第4次(1924年7月)到第9次(1928年2月)全會上,討論瞭各國黨內反對托洛茨基主義和托洛茨基反對派的問題,並作出相應的決議。1926年夏,季諾維也夫與托洛茨基結成聯共(佈)黨內反對派聯盟。同年10月聯共(佈)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會議通過決議,認為季諾維也夫不能繼續在第三國際中工作。11月2日第三國際執行委員會第7次擴大全會通過決議解除季諾維也夫第三國際執委會主席職務。12月,第三國際執委會第7次全會決定取消第三國際執委會主席這一職務。

  1928年7月17日至9月1日,第三國際在莫斯科舉行第6次代表大會,有57個國傢的65個政黨和組織的532位代表參加。大會著重討論國際形勢、戰爭危險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的革命運動等問題,批準《共產國際綱領》和《共產國際章程》。大會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進一步發展瞭“五大”以來“左”的傾向,錯誤地將社會民主黨同法西斯主義相提並論,並作為主要打擊目標,影響瞭30年代的反法西斯鬥爭。大會選舉Н.И.佈哈林負責主持政治書記處的全部工作。1929年4月,他被解除在第三國際的全部領導工作。後由В.М.莫洛托夫、O.B.庫西寧和И.А.皮亞特尼茨基組成的三人委員會負責第三國際的領導工作。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為瞭擺脫困境,美國實行F.D.羅斯福的新政;德國和日本則先後建立法西斯專政,在歐洲和遠東形成兩個戰爭策源地。第三國際對新的國際形勢作出反應,各國工人階級展開反對法西斯的激烈鬥爭。1933年2月27日,德國法西斯策劃國會縱火案,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傢Г.季米特洛夫在萊比錫法庭上英勇揭露瞭法西斯的陰謀。1934年2月,法國工人總罷工粉碎法西斯分子奪權的暴亂。10月,西班牙工農群眾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法、意等國共產黨開始與社會黨接觸,建立人民陣線。第三國際的政策開始轉變。

  第三國際的後期活動 1935年第7次代表大會到1943年解散是第三國際活動後期,也是在季米特洛夫領導下糾正某些失誤、較有成就而又有若幹嚴重錯誤的時期。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第三國際在莫斯科舉行第7次代表大會。出席的有65國共產黨和國際組織的510名代表。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制定第三國際和各國黨在反法西斯鬥爭中的策略方針。第三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作瞭《法西斯主義的進攻和共產國際為工人階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而鬥爭中的任務》的報告,深刻揭露法西斯主義的反動本質,分析法西斯上臺的原因,指出共產黨應當吸取的教訓和面臨的任務。報告對“左”傾關門主義作瞭尖銳批評,同時提出防止右傾機會主義的侵蝕。報告指出反對法西斯主義和戰爭的關鍵是建立在工人階級統一戰線基礎上的廣泛的人民陣線,而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必須保持無產階級政黨的特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的共產黨首要任務是建立廣泛的反帝民族統一戰線,為爭取國傢的獨立而鬥爭。報告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給予熱烈贊揚。大會還通過《關於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工作的決議》,指出執委會應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制定國際工人運動的根本政治和策略方針上來”,在解決各種問題時“應從每個國傢的具體條件和特點出發,一般應避免在各黨的內部組織問題上進行幹預”。這一決議有利於各國共產黨的獨立發展,有利於確定各黨之間的平等關系,但未得到全面貫徹執行。“七大”是第三國際最後一次代表大會,對於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法西斯主義日益猖獗的侵略活動,各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建立人民陣線,在歐洲、拉丁美洲一些國傢中阻止瞭法西斯上臺執政的企圖。西班牙人民在1936~1939年英勇抗擊德意法西斯支持下的 F. 佛朗哥的武裝叛亂。各國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組成著名的國際縱隊,第三國際派出許多優秀幹部,與西班牙人民並肩作戰。

  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遵義會議批判瞭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完成二萬五千裡長征以後正確解決1936年12月的西安事變,促進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領導人民開展廣泛的遊擊戰爭,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

  1938年,第三國際執委會指控波蘭共產黨領導機構內潛入大批間諜,解散波蘭共產黨。這給波蘭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嚴重損害。1956年2月19日當時參加第三國際執委會主席團並作出解散波共決議的蘇聯、保加利亞、芬蘭和意大利黨的領導人同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人在莫斯科發表聲明:在研究瞭所有有關問題的材料後得出結論,解散波蘭共產黨是沒有根據的。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入侵蘇聯。第三國際號召各國共產黨動員一切力量反對法西斯侵略,支援蘇聯人民的衛國戰爭。這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侵略各國的共產黨,是抗擊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勢力的重要領導力量。

  第三國際的解散和它的歷史功績 隨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各國內部情況和國際形勢變得更加復雜,原有的組織形式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發展。由一個國際中心來領導和解決每個國傢共產黨遇到的問題不僅不可能,而且往往有害。各國黨已經成長壯大,完全能夠根據本國實際情況決定自己的行動路線。為瞭有效地組織一切國傢的反法西斯鬥爭,第三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於1943年5月15日擬定關於解散第三國際的提議書,提交各國支部討論。在得到各國共產黨的同意後,1943年6月10日,第三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第三國際存在的24年間,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許多國傢建立共產黨,對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培養革命幹部,對各國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解放事業,對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起瞭重大的歷史作用。相當一段時間內,第三國際過分強調集中統一領導,不同程度地抑制各國黨獨立自主地解決本國實際問題的創造精神;忽視各國革命鬥爭的民族特點,將一國經驗和國際領導機構的決議教條化、神聖化,作出一些不符合各國國情的決定;有時要求各國黨的工作以某一國黨的活動為轉移;在反傾向鬥爭若幹問題上混淆甚至顛倒敵我界限和是非界限;政治上和組織上嚴重的“左”的指導思想,等等,是它比較突出的缺點和錯誤。盡管如此,第三國際還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壯大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書目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室編:《第三國際》,中國人民大學,北京,1958。

 M.Drachkovitch & B.Lazitch, ed., The Comintern: Historical Highlights; Eassays, Recollections, Documents,New York,1966.

 D. Hallas,The Comintern,Bookmarks,London,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