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2~1795年俄、普、奧三國對波蘭的三次瓜分。18世紀中葉,波蘭的封建農奴制危機和無政府狀態發展到頂點。中央政權癱瘓,邊防空虛,國力衰弱。1763年10月,奧古斯都三世(見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病故,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蘭議會選舉親俄貴族S.A.波尼亞托夫斯基為新國王,加緊控制波蘭。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部分波蘭貴族掀起愛國革新運動,以便加強中央政權,維護國傢獨立,結果引起外國的幹涉。

  第一次瓜分(1772) 1764年4月,為反對波蘭和土耳其,俄國、普魯士結成同盟。1767年6月,俄軍入侵波蘭。次年2月,波蘭部分貴族領導抗俄武裝鬥爭。10月為防止俄國向巴爾幹擴張,土耳其對俄發動戰爭。1771年7月,奧地利與土耳其訂立軍事同盟。普魯士也拒不履行《俄普同盟條約》。為擺脫外交上的困境,俄國放棄獨霸波蘭的計劃,同意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蘭的主張。1772年8月,俄、普、奧三國在波得堡簽訂瓜分波蘭的條約。俄國占領西德維納河、德魯奇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白俄羅斯以及部分拉脫維亞,面積9.2萬平方公裡、人口130萬;普魯士占領瓦爾米亞、除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倫市以外的海爾姆諾省、馬爾博克省,面積3.6萬平方公裡、人口58萬;奧地利占領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裡西亞大部,面積8.3萬平方公裡、人口265萬。

波蘭三次被瓜分(1772—1795年)

  第二次瓜分(1793) 18世紀80年代,波蘭中小貴族和新興的資產階級代表又一次掀起愛國革新運動,1791年通過《五·三憲法》(見波蘭四年議會)。1792年,10萬俄軍長驅直入波蘭,占領華沙,波蘭戰敗。1793年1年23日,俄、普兩國在彼得堡簽訂瓜分協議。俄占白俄羅斯(包括明斯克)、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大部、立陶宛一部、面積25萬平方公裡、人口300萬;普占格但斯克和托倫兩市、大波蘭地區的幾省、馬佐夫舍一部分,面積5.8萬平方公裡、人口110萬。

  第三次瓜分(1795) 波蘭被兩次瓜分後,面臨著最後滅亡的危險。1794年3月24日,波蘭民族英雄T.科希丘什科領導波蘭人民在克拉科夫舉行民族起義,屢勝俄軍,4月占領華沙和維爾塔,建立革命政權,公佈農民解放宣言。11月,俄軍在普、奧配合下,將起義鎮壓下去。1795年10月,俄、普、奧3國簽訂瓜分波蘭的協議。俄占立陶宛、西白俄羅斯、庫爾蘭、沃倫西部、西烏克蘭大部,面積12萬平方公裡,人口120萬;奧占包括克拉科夫、盧佈林在內的全部小波蘭地區和馬佐夫舍一部分,面積4.75萬平方公裡、人口50萬;普占其餘的西部地區,其中包括華沙和馬佐夫舍的餘部,面積5.5萬平方公裡、人口100萬。至此,波蘭被瓜分完畢。國傢滅亡,人民被異族長期奴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始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