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柏林會議。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舉行的國際會議。參加者有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И.В.史達林、美國總統H.S.杜魯門和英國首相W.L.S.邱吉爾(7月28日後是新任首相C.R.艾德禮)以及他們的外長和顧問。1945年5月8日,德國政府無條件投降,歐洲戰爭結束。在遠東日本法西斯負隅頑抗的同時,開始醞釀媾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分享戰爭勝利果實,如何安排戰後格局,成為蘇、美、英共同關註的問題。為瞭研究處置德國,商討討對日本作戰和解決歐洲其他問題,蘇、美、英三國舉行瞭波茨坦會議。8月2日簽署瞭《蘇美英三國的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和《柏林(波茨坦)會議公報》,兩個內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稱《波茨坦協定》。

  《波茨坦協定》內容 協定決定:為進行關於締結和約所必需的準備工作,設立由英、蘇、中、法、美五國外長組成的外長會議。協定確定瞭占領德國的基本原則。政治原則是: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為此規定德國境內的最高權力由美、英、蘇、法四國占領軍總司令遵照本國政府的指令,分別在其各自的占領區內實行。彼等並以管制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共同處置有關全德事宜。解除德國全部武裝,廢除一切軍事機構,解散一切納粹組織,廢止一切納粹法律,逮捕並審判戰爭罪犯,永遠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主義的復活或改組。德國一切民主黨派應準許成立並恢復自由活動權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個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礎上重新建立以實現政治民主化。德國行政應以政權分散和發展地方政府權限為原則。處理德國的經濟原則是:消滅德國作戰潛力,禁止軍事生產,鏟除或控制可用作軍事生產的一切工業。消滅壟斷造成的過分集中,發展和平經濟,並把德國視為一個經濟單位。關於德國賠償問題,蘇、美、英向德國所提的賠償要求,將以德國境內的物資及適當的德國國外資產予以滿足,蘇聯並可由西方占領區獲得賠償。德國的艦隊和商船隊由蘇、美、英三國均分。哥尼斯堡及鄰近地區讓與蘇聯。關於波蘭問題,美英同意承認波蘭統一臨時政府,並撤銷對波蘭流亡政府的承認。對波蘭西部邊界達成原則協議,最後劃定由和約解決。不歸蘇聯管轄的一部分東普魯士和以前的但澤自由市區域,均由波蘭政府管轄。會議還討論瞭奧地利問題、同意意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五國締結和約問題、領土托管問題和控制黑海海峽等問題。

W.L.S.丘吉爾、H.S.杜魯門、N.B.斯大林(從左至右)在波茨坦會議上

  《波茨坦公告》 在波茨坦會議期間,7月26日,蘇、美、英三國首腦討論瞭結束對日本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方針,並通過一項決議,即《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亦稱《波茨坦宣言》,共13條,蘇聯當時尚未對日本作戰,沒有簽字。中國政府雖未參加討論,但事前征得中國政府的同意,故公告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佈。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並在公告上簽字,成為四國對日共同宣言。公告敦促日本政府應立即宣佈無條件投降。《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日本主權隻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所決定的其他島嶼范圍之內。日本軍隊必須完全解除武裝,永久消除日本軍國主義,戰犯交付審判。盟國對日本實行占領。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礙必須消除。不準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之工業。宣言宣稱,在上述目的達到並成立傾向和平及負責的日本政府後,盟國占領軍當即撤退。

  會議評價 波茨坦會議是戰時蘇、美、英三國首腦最後一次會議,對迫使日本早日投降,鞏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維護戰後世界和平,起瞭積極作用。會上蘇聯與西方國傢之間在國際事務中的分歧和矛盾已有明顯表現,這對戰後國際關系格局的發展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