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簡稱阿拉伯葉門)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部,北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為鄰,東南與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接壤。西瀕紅海,扼曼德海峽,是東西方的交通要衝。面積19.5萬平方公裡,人口927萬(1986)。居民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首都薩那。

  葉門是一個有3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文明古國,阿拉伯人的遠祖閃族的一支很早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元前4000~前2000年在葉門沿海地區出現過迪爾蒙文文明。從公元前8世紀~公元525年,先後出現過薩巴(公元前8世紀~前115)和希木葉爾(公元前115~公元525)等奴隸制國傢(見阿拉伯古國)。公元525年,埃塞俄比亞人在拜占廷支持下入侵也門,滅希木葉爾王國。575年,波斯人驅逐埃塞俄比亞人,建立瞭薩珊王朝的統治。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也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後逐漸確立瞭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封建生產關系。

  16世紀初,葡萄牙人入侵。1517年土耳其人把也門並入奧斯曼帝國版圖。17世紀初,也門人民舉行起義,把奧斯曼軍隊從大部分土地上趕走。但1872年土耳其人再次占領也門全境,並派總督常駐薩那。也門人民反對異族統治的鬥爭從未停息。1911年土耳其蘇丹被迫與起義領袖馬赫穆德·穆塔瓦基勒·葉海亞簽訂和約,承認也門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瓦解,也門於1918年獲得獨立,建立穆塔瓦基利亞王國。

  英國一直覬覦也門的戰略地位。1934年2月11日,英國利用也門與沙特阿拉伯發生邊界糾紛的機會,迫使也門簽訂瞭“和平友好條約”,劃也門南部為英國“保護地”(見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歷史)。

  神權專制統治的腐朽和壓迫,封建主的殘酷剝削,迫使近百萬也門人背井離鄉去鄰國謀生。20世紀40年代初,也門僑民中建立瞭反政府組織。1948年2月17日,葉海亞被暗殺,反對派領導人阿卜杜拉·阿裡·瓦吉爾宣佈為國王。葉海亞之子艾哈邁德在北方部落的幫助下,挫敗瞭政變,於同年3月奪回瞭王位。1962年9月19日國王艾哈邁德去世,王儲巴德爾繼位。以阿卜杜拉·薩拉勒為首的“自由軍官集團”於9月26日發動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阿拉伯也門共和國。

  以巴德爾為首的王室逃往北部山區,在部落武裝和沙特阿拉伯的支持下,進行反對共和國的戰爭。他還得到美國的軍事援助。1962年10月,埃及出兵支援薩拉勒政府,蘇聯也提供軍事援助。1963年4月,薩拉勒就任總統。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發動侵略阿拉伯的戰爭後,埃及軍隊撤出也門。同年11月5日,也門發生政變,推翻薩拉勒總統,成立瞭以阿卜杜·拉赫曼·埃裡亞尼為主席的共和國委員會。也門共和派和保皇派的武裝鬥爭,持續瞭近8年。1970年3月,在沙特阿拉伯的調解下,也門政府與保皇派在吉達舉行會談,最後達成協議,同意讓一些流亡的保皇派回國參政,但不準巴德爾及其傢族回國。

  由於執政的共和派和以北方部落為主的反共和派之間的矛盾,以及鄰國和大國的參與,阿拉伯也門政局長期不穩。1974年6月13日,原武裝部隊總司令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發動政變,推翻瞭埃裡亞尼,成立指揮委員會,哈姆迪任主席。1977年10月11日哈姆迪被暗殺,原武裝部隊副總司令艾哈邁德·侯賽因·加什米繼任指揮委員會主席。1978年恢復總統制,取消指揮委員會。同年6月24日,加什米總統被民主也門派來的“特使”殺害。7月17日,議會選舉阿裡·阿卜杜拉·薩利赫為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

  近年來,阿拉伯也門民族經濟有所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198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0億美元,1985年人均收入約500美元。

  阿拉伯也門對外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已同100多個國傢建立瞭外交關系。1956年9月24日與中國建立公使級外交關系,1963年2月13日升格為大使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