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紀30年代起,阿拉伯人向外擴張並佔領古代東方文明國傢敘利亞、伊拉克(巴比倫)、埃及、波斯後,繼承、吸收當地高度發展的文化,與被佔領地區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阿拉伯文化。這種文化使用阿拉伯語,具有伊斯蘭特點,故又稱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阿拉伯文化來自三個淵源:①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如阿拉伯的語言、詩歌、諺語、星相等;②外來文化,如希臘的哲學、自然科學,羅馬的政治、法律,波斯的歷史、文學,印度的數學、天文學等;③伊斯斯蘭教文化,如《古蘭經》、《聖訓》、教義學、教法等。3種文化相互融合,促進瞭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自倭馬亞王朝起,阿拉伯人就開始從古敘利亞語翻譯史學、醫學和天文學的典籍。8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建立後,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阿拉伯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古典文化遺產。在哈裡發的倡導和鼓勵下,阿拉伯帝國境內出現瞭“百年翻譯運動”(750~850)。哈裡發麥蒙於830年在巴格達創辦瞭著名的“智慧之宮”。這是一個綜合性學術機構。來自各地的翻譯傢在這裡將亞裡士多德、柏拉圖、歐幾裡得、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譯成阿拉伯文,並作瞭大量的考證、勘誤、增補、註釋工作。

  9世紀中葉至11世紀,阿拔斯王朝雖逐漸解體,帝國境內出現瞭許多大小封建獨立國傢,但經濟、文化仍繼續發展。開羅、科爾多瓦、大馬士革、拉巴特、西西裡、撒馬爾罕、伊斯法罕等地都成瞭可與巴格達繁榮時期媲美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中心。

  阿拉伯學者在翻譯、吸收古典文化的同時,開展瞭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領域廣泛,著述豐富,在世界文化史上作出瞭卓越的貢獻。

  阿拉伯學者的大量著作被譯成拉丁文傳入歐洲,成為中世紀歐洲各大學的主要教科書。如地理學傢伊德裡西的《世界地理志》、數學傢花拉子密的《代數學》、醫學傢伊本·西拿(阿維森納)的《醫典》和拉齊的《秘典》等。此外,著名化學傢賈比爾·伊本·哈揚的權威著作曾統治歐洲化學界達千年之久。在天文學方面,巴塔尼和阿佈·比魯尼卓有建樹。阿拉伯人創造的許多天文儀器直到16世紀仍被歐洲天文學傢采用。用阿拉伯文記錄的星宿名稱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很多國傢沿用。在數學方面,阿拉伯人傳播印度數字和十進位法,給記數和運算打開瞭方便之門,對數學的發展和應用起瞭重要作用。同時,對代數學、幾何學和三角學都作出瞭巨大貢獻。

  在哲學領域內,著名學者有肯迪、法拉比等。他們的主要成就是將古代西方最豐富的文化遺產──希臘哲學,同古代東方的閃米特人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一神教,特別是伊斯蘭教的神學觀念相互調和融為一體,即在伊斯蘭教的正統觀念中滲進理性與科學的因素。

  阿拉伯的歷史學最初以記載穆罕默德及其弟子的事跡為主,後來才出現瞭編年史、通史及人物傳記。塔巴裡是阿拉伯歷史學的鼻祖,他的《歷代先知和帝王史》(即《塔巴裡歷史》)一書在阿拉伯歷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著“阿拉伯的希羅多德”美譽的麥斯歐迪的名著《黃金草原》,是研究阿拉伯歷史,瞭解希臘、羅馬及亞非各國典章制度和地理風情的寶貴文獻。伊本·阿西爾的巨著《全史》是研究十字軍戰爭和蒙古史的重要依據。另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傢伊本·赫勒敦則是阿拉伯歷史哲學的創始人。

  阿拉伯人的文學藝術也有傑出成就。《一千零一夜》和《卡裡萊和笛木乃》等文學作品,堪稱世界文學的瑰寶。雄偉壯麗的伊斯蘭建築,顯示瞭阿拉伯人繪畫、雕刻、鑲嵌藝術的高超技巧。(見彩圖)

阿拉伯半島薩姆德人國王馬達因·沙裡夫的寢陵

  阿拉伯人在文化上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將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傳入歐洲,特別是造紙術的西傳(12世紀),為西方文化的發展提供瞭便利條件。

阿拉伯帝國時期一清真寺內景

  阿拉伯文化與中國文化、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一樣,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亞洲、非洲和歐洲文化的發展產生瞭深遠的影響。其中歐洲受益最大,古典名著被譯成阿拉伯文,使古希臘文明得以保存,又通過西班牙和西西裡島回到歐洲,對歐洲文化的發展及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起瞭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