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時代與早期歷史著作 西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前,阿拉伯人還沒有成文的歷史著作,僅口頭傳下瞭許多歷史故事。《古蘭經》曾記載瞭許多古代“先知”與帝王的傳說,以及古代葉門薩巴人的離亂、各部族的變遷、埃塞俄比亞人和波斯人入侵等故事。這些傳說故事引起瞭後來阿拉伯人探索古代歷史的興趣。

  隨著阿拉伯人向外擴張,建立瞭幅員遼闊的大帝國。面臨這樣一個由許多文明古國構成的“新領土”,,勢必遇到種種難解的問題,諸如官僚機構的設置,軍事政務的處理,地租與丁稅的征收,對“釋奴”與奴隸的政策等,阿拉伯統治者缺乏封建統治的經驗,隻得借鑒於各民族的歷史。例如,哈裡發歐麥爾(634~644在位)模仿波斯薩珊王朝,建立“年俸制度”。又如穆阿維亞一世奪取政權建立倭馬亞王朝後,仿效拜占廷帝國建立君主世襲的封建專制政體,設置瞭龐大的封建官僚機構。又命通曉外語的侍臣為他譯讀各國歷史文獻和著作,諸如亞歷山大大帝、G.J.凱撒、漢尼拔等歷史人物的軼事,以及希臘、羅馬、波斯各國的統治政策和兵書、戰略、戰術的文獻。穆阿維亞一世很重視這些文獻,特派專人管理。

  伊斯蘭興起後的百餘年內,除《古蘭經》外,還對穆罕默德的言行錄《聖訓》進行研究。由於《聖訓》真偽難辨,於是出現瞭“聖訓學”。聖訓學傢首先從《聖訓》的傳述線索入手,研究歷代傳述者的時代背景,考察傳述者生平。因此,研究聖訓學的過程亦即研究伊斯蘭初期歷史的過程。真正的歷史著作,開始於公元8、9世紀,以瓦吉迪、伊本·希沙姆和拜拉祖裡為代表。

  瓦吉迪生於麥地那,曾任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裡發麥蒙的大法官,深受宮廷的優待。822年卒於巴格達。畢生致力於遠征戰史的研究和著述,寫下28種著作,留傳下來的僅《聖戰史》、《敘利亞的征服》、《埃及的征服》、《波斯的征服》、《非洲的征服》等數種。為阿拉伯歷史留下瞭極為豐富的資料。

  伊本·希沙姆(828卒)生長於埃及,所著《先知傳》是伊斯蘭初期最完備的一部穆罕默德傳。後來編寫和研究先知生平者,皆以此書為依據。

  拜拉祖裡(?~約892)生長和學習於巴格達,曾將大量波斯書籍譯為阿拉伯文。所著《戰紀》與《貴族宗譜》兩部史書,包括大量伊斯蘭前後近三百年的阿拉伯歷史,其中不少珍貴史料,後代史傢極為重視。

  阿拔斯王朝後期的史學 通史 阿拔斯王朝後期(公元9世紀中葉以後),波斯、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古典著作,已被大量譯為阿拉伯文,穆斯林有更多機會讀到各國古史。同時,阿拉伯-伊斯蘭帝國幅員廣袤,人口眾多,商旅輻輳,交通網遍佈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活動頗為頻繁,學術旅行蔚然成風。因此,穆斯林對各國的歷史、地理知識日益豐富,歷史研究的領域更加廣闊。編年通史或紀事本末通史便應時而生。歷代哈裡發為瞭炫耀自己的業績也激勵歷史傢去編寫通史。阿拔斯王朝後期,阿拉伯人的歷史著作浩如煙海,今舉塔巴裡、麥斯歐迪和伊本·阿西爾三個影響較大的歷史傢。

  編年通史的鼻祖──塔巴裡,全名穆罕默德·查裡勒·塔巴裡,838年出生於波斯北部塔巴裡斯坦。著作浩繁,以《歷代先知與帝王史》最著名,全書13巨冊,是一部極其重要的編年通史。塔巴裡足跡遍波斯、伊拉克、敘利亞、埃及、阿拉伯半島等亞非各地。所到之處,深入民間,勤加探索,搜集瞭大量傳說、軼聞。他精通波斯語,博覽波斯古籍。對巴比倫和希伯來的歷史也頗為熟悉。同時師承早期和同輩的學者,繼承瞭他們的成果。因而他對古代東方各國的歷史、文物、典章、制度,瞭如指掌。這為塔巴裡編寫編年通史提供瞭大量的珍貴資料。923年去世。

  伊斯蘭初期的阿拉伯史傢隻重視阿拉伯各部族的譜錄和歷次戰史,以及穆罕默德的生平,很少顧及各民族的興衰史,更談不上編寫各國編年通史。塔巴裡獨辟蹊徑,把人類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編寫出一部取材豐富、規模宏偉的通史巨著,為阿拉伯史學樹立瞭劃時代的裡程碑。這部通史從傳說時代入手,接著寫古代東方各國史、阿拉伯古代史、穆罕默德生平,以及阿拉伯-伊斯蘭帝國興起、發展、興盛的歷史,一直到914年帝國開始分裂的時代。後來的阿拉伯史傢大多沿襲這部通史的體系編寫歷史。這部通史在波斯有深遠的影響。963年,薩曼王朝的埃米爾曼蘇爾·努哈曾命大臣白米拉將《塔巴裡通史》中有關波斯和中亞的部分譯為波斯文。

  麥斯歐迪(?~957),全名阿佈·哈桑·阿裡·麥斯歐迪,大半生於旅途中度過,足跡遍亞洲各國。對各地的史地、政治、社會、宗教、文物、典章、風俗、習尚,乃至高山流水、泉源島嶼、珍禽異獸、植物礦藏等,無不有精辟而翔實的記載。他遊蹤之廣,治學之勤,學識之淵博,著作之豐富,在阿拉伯是前無古人的,有“阿拉伯的希羅多德”之稱。

  麥斯歐迪的歷史著作以《黃金草原》最著,全名《黃金草原與珍貴的寶藏》,共4巨冊。第一冊記述印度、中國、埃及、巴比倫、亞述、巴勒斯坦以及希臘、羅馬、拜占廷等國的歷史,其資料或采自後來佚失的東方各國古籍,或直接得自民間;多為別的史籍所少見。其中記載瞭中國唐代黃巢起義攻陷廣州之事。後三冊記阿拉伯-伊斯蘭帝國興衰史。本書曾被譯為多種外文。

  十字軍戰史傢──伊本·阿西爾(1160~1233)。10世紀末葉,阿拉伯人的政權日益衰落,突厥人、波斯人、塞爾柱人先後當權;巴格達哈裡發名存實亡。帝國東西各地出現瞭許多獨立小國,出現瞭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如科爾多瓦、非斯、開羅、大馬士革、伊斯法罕、撒馬爾罕等名城。歷史學科領域內通史著作日見減少,湧現出大量國別史、地方志、人物傳一類著作。11世紀以後,帝國東部先後遭受西方十字軍、東方蒙古人的入侵和蹂躪。外來的長期凌辱,再度喚起瞭穆斯林要求團結對敵的心情,而在歷史學科中最能反映這一思潮的,莫如通史著作的復興。歷史傢編著通史,借回憶過去的“盛世”,抒發自己的感情,並喚起作為一個整體的穆斯林的自豪感。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通史著作,莫如伊本·阿西爾的《全史》。《全史》起於傳說時代,止於1230年。全書共12卷,第一卷從遠古到伊斯蘭教興起,包括波斯、拜占廷和古代阿拉伯諸篇,記也門古史尤為詳盡。《全史》擷取前人著作精華,並補其所缺,棄其所短,史料豐富,文筆流暢,為過去通史所不及。第二卷以後,敘穆罕默德生平及阿拉伯-伊斯蘭帝國之興衰。其中關於北非和西班牙諸小國的歷史,彌足珍貴,深受阿拉伯和西方歷史學傢的重視。

  伊本·阿西爾一生經歷瞭十字軍東侵與蒙古人西侵兩次外來侵略。這兩次外來侵略戰爭,綿延瞭兩百餘年,西亞、埃及和北非慘遭浩劫。伊本·阿西爾年輕時,正值十字軍第三次東侵,《全史》記載這次戰役頗為翔實,西方人稱他為“十字軍戰史傢”。他在晚年,又逢蒙古成吉思汗的鐵蹄踐踏中亞細亞,《全史》較詳細地記載瞭這次慘絕人寰的浩劫。法國《多桑蒙古史》,曾以《全史》為重要參考。

  傳記、國別史、地方志與歷史哲學 著名傳記傢首推伊本·赫利坎(1211~1282)。他生於伊拉克,學於大馬士革和開羅。在埃及講學多年。學問淵博,著作豐富。《名人傳》為其不朽之作。全書收入600餘年帝王、將相、學者、詩人等800餘人的傳記,一人一地的考證精確,敘事簡潔,文筆生動。不僅是一部獨具一格的重要史書,也是一部優秀的傳記文學。

  地方志史傢,以阿佈·海退佈和伊本·爾撒基耳二人為代表。阿佈·海退佈(1002~1071),巴格達人。精通諸學,著書50餘種,以《巴格達志》最為重要。全書14巨冊,包括巴格達歷代文獻、水文、地理,以及宮殿寺宇的建築,典章制度的變革;對巴格達城的興衰,記載尤詳。伊本·爾撒基耳(1105~1176),大馬士革人,精通法學、聖訓、歷史。著書50餘種,以《大馬士革志》一書為著。全書80巨冊,仿阿佈·海退佈《巴格達志》的體例。惜已散失不全。不少篇章分散於歐洲各大圖書館。今流行於世的僅為一殘缺不全的本子,但仍不失為研究大馬士革歷史的重要依據。

  國別史傢首推馬格裡基(1364~1442),原籍敘利亞,後隨父移居開羅。幼習聖訓,長學法律。20歲後,研究領域日廣,手抄大量古典珍本。1411年移居大馬士革,1442年卒於麥加。一生著書30餘種,以《馬格裡基志》(即《埃及志》)最受重視。他收集歷代佚史,詳加考證後,著為新史。先采用編年體,後改用紀事本末體。他重視歷史社會背景的介紹。如記開羅城,必深究其歷代變遷和社會狀況,並益以有關開羅城的人物、傳說、故事、詩歌。所用史料,多為他書所不具。是一部研究埃及中世紀史所不可少的重要史籍。

  歷史哲學傢伊本·赫勒敦(?~1406),突尼斯人。生於阿拉伯東西各國相繼淪替之際。他大半生顛沛流離,痛定思痛,感到盛衰之無常,興亡之有因。他寫成瞭一部記載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柏柏爾人的通史,簡稱為《伊本·赫勒敦歷史》,共7冊,《緒論》一冊,是全書精華。他在《緒論》中闡述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經濟與文化的關系,科學與歷史發展的關系。實際上是一部包括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史論專著。伊本·赫勒敦用發展的眼光觀察歷史,他認為歷史不僅是時代的記錄和政治的總匯,也是人類道德、智力、文化、經濟發展的紀實。人的情操、願望和追求,都屬於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人類的活動是一個統一的、不斷發展的漫長的過程。這在當時是一種嶄新的歷史觀。

  中世紀的阿拉伯史籍浩如煙海,僅大辭書《古書釋疑》中所列舉評介的史籍,即達1300餘種,而各書註釋和簡本尚不在內。中世紀阿拉伯歷史傢在其著作中曾列舉瞭大量參考書目,這些參考書後多不存。在11世紀以後的數百年內,穆斯林國傢遭到十字軍、蒙古人、土耳其人的破壞。在長期烽火中,各地圖書館均被焚毀,珍貴手本多成灰燼,被毀的阿拉伯史書不可以數計,幸存下來的僅劫後殘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