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管理官府手工業的官署。從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簡《金佈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司空》、《軍爵律》、《效律》、《秦律雜抄》等部分中可以看到,秦對官府手工業的各種制度,如產品的品種、數量、品質、規格和生產定額,產品的帳目、各類勞動者的勞動定額及其換算,對勞動者的訓練和考核,度量衡的檢校等,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當時管理官府手工業的官署,縣有工官、司空,縣以上直到中央有工室、邦司空、大官、左府、右府、左采鐵、右采鐵等,官員有丞、嗇夫等。縣的令令、丞對官府手工業的管理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勞動者則有工師、工匠、徒、隸等,由曹長領班工作。生產門類有鐵的開采和冶鑄、鑄錢、車輛、兵器、用具、漆樹的種植與漆的生產等。產品主要歸官用,也有出售的。

  漢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縣設置工官,諸侯王國也有工官。漢武帝時,由於官吏和軍隊的增加,皇室貴族的奢靡以及大量工程的興建,官府手工業有很大的擴展。當時,中央的許多機構,如太常、宗正、大司農、少府、中尉、將作大匠、水衡都尉等,屬下都設有各種名目的工官或兼營官府手工業的官署,其中以供應皇室需要的少府設置最多。這些官署分別從事鐵器、銅器、鑄錢、染織、衣服、陶器、玉器、兵器、漆器、木器、磚瓦木石等建築材料、建築工程、船隻、彩繪、雕刻等的生產。郡縣除鹽官、鐵官外,在手工業發達的地區亦設有工官,據《漢書·地理志》及其他記載即有十幾處,實際數目當不止此。其中如蜀郡(今四川成都)、廣漢郡(今四川金堂東)工官的銅器、金銀釦器,生產規模相當巨大,產品制作亦極精美。主造兵器、漆器的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南)工官也很有名。此外,還有以專業命名的工官,如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鎮北)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服官、河東郡(今山西夏縣西北)、丹陽郡(今安徽宣城)的銅官,廬江郡(今安徽廬江西南)的樓船官等(見圖)。

西漢鹽鐵工官圖

刻有“南陽工官”銘文的銅弩機

  官府手工業的生產,由護工卒史、工官長、工官丞、掾、史、令史、佐、嗇夫等管理,勞動者有工、卒、徒、工巧奴等。有的產品分工很細。如漆耳杯往往就是由素工、髹工、上工、銅扣黃耳工、畫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分工協作制成的。《鹽鐵論·散不足》所說的“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並非全屬誇飾之辭。這樣制作出來的器物,十分精美,技術和藝術水平都很高超。

  工官產品主要供皇室禦用、賞賜及官府軍隊的需要,雖有一部分出賣,但除鹽、鐵外,主要是非商品性生產,盡管規模巨大,技藝精湛,但也因此造成瞭人力和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並大大增加瞭國傢的財政支出。元帝時,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年要耗錢數億,蜀郡和廣漢郡的金銀釦器一年各耗錢五百萬,京師少府所屬的三工官和兩織室,一年各耗費錢五千萬,因此西漢後期,臣下屢屢建言節省和廢罷某些工官或其產品,漢朝政府也曾下詔施行,但效果不大。

  東漢時,中央各工官的隸屬略有變化,如少府的考工令改屬太仆,司鑄錢、造兵器和織綬諸雜工,大司農屬下的平準令則兼練染,作彩色等。新起的造紙手工業,則由少府所屬的尚方令主管。郡縣工官除制作器物外,還兼向當地私人手工業征稅物。東漢前期光武、明帝、章帝、和帝時,供皇室禦用的官府手工業產品曾有所減省;但此後隨著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又增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