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第二大城市,最大港口,普羅旺斯-藍岸區首府和羅納河口省省會。位於地中海利翁灣東岸。包括郊區,面積240平方公裡,人口107.3萬(1982)。

  港市背山面水,西北、東北和東部為石灰巖山丘環抱,距羅納河三角洲不遠,但不受河口沖積的影響。氣候冬季溫濕,夏季幹熱。1月平均氣溫5.5℃,7月23.3℃。年降水量550毫米左右。港區水深域廣,少險灘急流,能見度好。

  西元前6世紀,古希臘佛西亞亞人開始在今老港(即拉西同灣)一帶定居,時稱馬薩利亞,人口僅有6000,面積50公頃,是當時羅馬到西班牙和北方到地中海路上的交點。公元前49年,為羅馬人統治,並成為羅馬帝國的城市。到12世紀,隨著東方香料、絲綢、珍貴木材和北非的皮革經此抵羅訥河谷地,而成為重要港口。15、16世紀地理“大發現”,開辟瞭從歐洲到東方的新航線,馬賽的港務活動出現衰退。17世紀60年代,法國艦船隊伍擴大,對外貿易發展,馬賽港復興,人口迅速增長,從16世紀初的1.5萬人增加到6.5萬人。法國大革命時,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港口之一。19世紀,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成為法國與中東和亞洲聯系的重要門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已有人口55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規模有更大發展,移民和港市經濟的發展使人口猛增,郊區人口增長尤快。馬賽的發展與周圍地區的關系日益密切,現在其經濟活動向西可延伸到貝爾潟湖地區的福斯灣沿岸。整個馬賽港區自馬賽新港,沿地中海岸向西直抵羅訥河口的沿海地區,全長70公裡,包括拉弗拉、佈克、福斯、聖·路易斯等港口,組成歐洲南部最大的港市群,成為法國南部的工業核心,鄰近地區的行政、商業、金融、文化、交通等方面的中心。

馬賽舊港鳥瞰

  馬賽港設備現代化,大部為專用碼頭。沿岸有很長的防波堤,航道水深,港區水域面積寬廣。年貨運量(包括西部的福斯港和拉弗拉港)1億噸,客運100萬人次。主要承擔原油和油制品的進出口,通航波斯灣、北非、地中海沿岸及西北歐。其他貨運還有礦石、熱帶農產品、肥料、機器、車輛、食品等。中轉港和海上貿易的職能,促進瞭馬賽工業的發展。有較發達的修船業和機械、煉油、化工、食品等工業部門。

  老港和卡內比埃中央大道是城市的中心。雄偉的聖讓堡(15紀紀建)和聖尼古拉斯堡(17世紀建)南北對峙,守衛在老港區港灣的入口。港口岸外地中海上的伊夫島,有著名的伊夫古堡和燈塔,是遊覽勝地。中央大道有許多咖啡館、影院和商店,西頭的交易所是城市的商業中心。老港北岸有市府大廈、馬賽市博物館。老港以北的馬賽新港是主要的港務活動區,有水面300公頃,泊位100多個。老港南岸有豪華的商業、銀行、省行政機關和中世紀教堂。市區向北和向東是主要的工業區;東郊農業以蔬菜、園藝等為主。市區向南,是主要的住宅區,建有別墅和較現代化的住宅;再往南的沿海地區為國傢重點整治區,其低平原上已建成林蔭大道、公園和現代化的海濱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