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東部的火山群島。又稱加拉帕戈斯群島。因盛產巨龜(西班牙語為“加拉帕戈斯”)得名。位於北緯1°40′~南緯1°25′和西經89°14′~92°01′之間,東距南美大陸厄瓜多爾海岸約970公裡。厄瓜多爾的一級行政區。人口6094(1982)。省會黑巴克裏索港,在聖克裏斯托瓦爾島上。

  由9個較大島嶼(面積均在50平方公裡以上)和眾多的小島、巖礁組成,陸地面積約8000平方公裡。其中伊莎貝拉島最大,面積4275平方公裡;其其次是聖克魯斯島,面積1020平方公裡。群島系第三紀晚期海底火山噴發堆積而成,主要為玄武巖,島上火山錐林立,部分至今仍有活動。有2000多個火山口,其中以伊莎貝拉島上的謝拉內格拉火山口最大,形成直徑6.5~10公裡的火口湖。地面崎嶇不平,熔巖流遍佈,沿岸崖壁陡峭,最高峰阿蘇爾峰海拔1689米。地跨赤道,因受秘魯寒流的影響,氣候較為涼爽,降水較少。1~6月為暖濕季。7~12月為幹涼季,年降水量一般不足750毫米,沿岸低地僅250毫米。島上植物有700多種,其中250種是特有種。沿岸幹旱低地疏落分佈著仙人掌和灌木叢,高地生長著羊齒類植物和禾本科草類,介於低地和高地之間地區則覆蓋著森林。動物約有700種,鳥類80種,昆蟲眾多。島上動物奇特,爬行類居多,尤以巨龜和大蜥蜴聞名於世;因長期濫捕,巨龜數量大減,有些島嶼幾近絕跡。1835年9~10月間,著名生物學傢達爾文曾到群島考察,采集瞭193種植物(其中約100種是當地特有種)和蜥蜴、龜、雀科鳴禽等動物標本,從中發現瞭大量的物種變異的事實,為其生物進化論提供瞭有力論據。

  原為無人居住的荒島。1535年3月10日為西班牙殖民者所發現。17世紀成為海盜出沒場所。19世紀為捕鯨船隻的食品(龜肉)和淡水補給地。1832年2月12日歸屬厄瓜多爾,為囚犯流放地。可耕地僅占群島面積的4%。居民主要居住在少數有淡水供給的島上,其中聖克裡斯托瓦爾島約占總人口一半,其次是聖克魯斯、聖瑪麗亞和伊莎貝拉島。高地居民主要種植谷物、蔬菜和水果,沿海居民則以捕魚為生。此外還放牧少量牲畜和出產鹽和硫磺。巴爾特拉島上有飛機場。旅遊業日益發展。1959年厄瓜多爾和國際達爾文基金會聯合在聖克魯斯島設立生物研究站,並在群島開辟特有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由於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有“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之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人類的自然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