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德國第三大城市,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位於萊茵河及東西歐陸上交通要道和歷史上宗教徒朝聖要道的交點。東南距波恩38公裡。大部分坐落在萊茵河左岸平原,海拔64米,面積405.2平方公裡。人口93.24萬(1984)。西元50年該城為羅馬皇帝克勞狄的妹妹克勞迪斯的出生地,取名“科隆尼亞·克勞迪斯·阿格裏皮娜”,簡稱“科隆”。795 年被定為威斯特法倫大主教駐地。1201年辟為自由市。因居歐洲東西和南北交通要衝,遂發展成為東西歐貿易中心和中世紀紀德國的最大城市。19世紀中葉後,隨魯爾煤田開發和鐵路修建,工商業發展更為迅速。城市人口由1871年的20.2萬增至1905年的53.7萬。馬克思曾在此創辦《新萊茵報》。1922年後成為德國第三大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嚴重破壞,戰後恢復並向萊茵河左岸擴展,現在是萊茵-魯爾城市群中最大城市。

科隆市萊茵河上的霍恩指萊恩大橋

  紡織、制革等傳統工業發展較早,19世紀後期成為制造業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輸油管通達,建立起現代化的石油化工等工業,成為一個工業部門齊全、以技術密集型為主的工業城市,有汽車、煉油、化工、電子、金屬加工、精密機械、食品、紡織等部門。褐煤開采規模居國內首位。第三產業發達,從業人數占全市職工人數60%以上。聯邦德國重要金融中心,市內大銀行、大公司雲集。聯邦德國交通樞紐之一。國際鐵路線交會點。萊茵河重要河港,年貨物吞吐量1000餘萬噸。火車貨運值及郵件投遞量居全國首位。距市中心20餘公裡的科隆-波恩機場設備先進,是該市和聯邦德國首都波恩的空中門戶,每年空運旅客達200萬人次以上。萊茵河上有8座現代化大橋,溝通兩岸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線。高壓輸電線通魯爾區各大電廠。輸油管通往鹿特丹及威廉港。

  市內有科隆大學(1388年建)等多所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有以收藏科隆派繪畫和東方藝術品的博物館。有哥特式的科隆大教堂、古城墻等古建築。音樂演出終年不斷。每年舉行規模盛大的狂歡節。多公園、綠地和體育場,市北有動植物園。

  市區分老城、新城兩部分。老城位於萊茵河畔,是行政和文化區。老城以外為新城,是工、商業聚集之處。市區外圍有眾多的衛星城鎮,組成東西延伸的科隆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