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的屬海。因當地原居民加勒比印第安人而得名。介於南美大陸、中美地峽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島之間。西北以尤卡坦海峽接墨西哥灣,西南經巴拿馬運河通太平洋,東北和東面經向風海峽、莫納海峽以及小安的列斯群島間諸海峽與大西洋相連。東西最長約2800公裡,南北最寬約1400公裡,面積275萬平方公裡,容積686萬立方公裡。平均深度2491米,為世界上深度最大的陸間海之一。

  海域以中美洲和海地島間的牙買加海嶺為界,分成東、西兩部分:東東加勒比海面積較大,呈長方形,海岸高峻,多為山地;西加勒比海又稱開曼海,面積較小,略呈半圓形,海岸低平,沼澤廣佈。邊緣多海灣,主要有洪都拉斯灣、莫斯基托斯灣、達連灣、委內瑞拉灣、帕裡亞灣等。

  沿岸大陸架狹窄,除洪都拉斯、尼加拉瓜附近外,一般不超過50公裡;大陸坡相當陡峻。海底綿亙著一系列海嶺,同海溝、海盆相間分佈,自西向東依次有開曼海嶺、牙買加海嶺(又稱尼加拉瓜海嶺)、貝阿塔海嶺和阿韋斯海嶺。

  開曼海嶺和牙買加海嶺為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兩條支脈的延續。開曼海嶺自古巴島南端往西伸向危地馬拉,將西加勒比海分為尤卡坦海盆和開曼海盆,海深3500~4000米,大、小開曼島為該海嶺出露水面部分。開曼海盆中,與開曼海嶺平行的開曼海溝(又名巴特萊特海溝),自西經85°延伸至75°,向東通過向風海峽與安的列斯島弧外側的波多黎各海溝相接。開曼海溝平均深度約5000~6000米,最深7686米,為加勒比海已知的最大深度。牙買加海嶺寬闊雄偉,呈銳角狀從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兩國海岸向東北延伸到海地島西南端。巨大的峰巒出露海面形成牙買加島,並在水下形成莫斯基托、羅薩林德、佩德羅等一系列淺灘,分佈著眾多珊瑚島礁。

  貝阿塔海嶺與阿韋斯海嶺分別由海底斷層和撓曲構成。前者從海地島南端的貝阿塔角向西南延伸,後者同小安的列斯島弧的走向一致,兩者將東加勒比海分為哥倫比亞海盆、委內瑞拉海盆與面積較小的格林納達海盆。哥倫比亞海盆與委內瑞拉海盆在貝阿塔海嶺南端深4000米處連成一體,海盆底部地勢平坦,海深約4000~5000米。(見彩圖)

加勒比海

  海域大部分介於北緯10°~20°之間,盛行東北信風,氣候濕熱,以夏雨為主,夏秋多颶風。表層水溫高、變化幅度小,冬夏介於25.6~28.9℃之間。100米以下水溫迅速降低,至600米深處,約為7~8℃,1000米深處5℃,1700米以下保持4.2℃。因水溫高、蒸發劇烈,表層海水鹽度較高,冬夏介於35.2~35.9‰之間;在水平分佈上,西加勒比海自東北向西南鹽度降低,東加勒比海恰好相反。水面之下至200米,鹽度最高(36.7‰,尤卡坦海峽)。700~850米深中層水,鹽度最低。在34.7‰(東加勒比海)到/34.88‰(尤卡坦海峽)之間,深層水的鹽度接近35‰。

  北赤道暖流的大部分和南赤道暖流的北支(圭亞那暖流)通過小安的列斯群島間諸海峽進入,匯成加勒比海流,自東向西流貫加勒比海;進入尤卡坦海峽,海流束狹,海水堆迭,流速增大,4月最大達4.5公裡/小時;出尤卡坦海峽後,稱尤卡坦海流,隨信風的進退,流速變化於2~3公裡/小時(4月)與1.5~2公裡/小時(10月)之間。尤卡坦海峽寬216公裡,深90~2202米,經此流入墨西哥灣的海水約為2600萬立方米/秒,為墨西哥灣暖流提供瞭30%左右的水量。此外,海地島和古巴島東部的南海岸各有一條向東的逆流,古巴西部的南海岸有時形成一個順時針方向的渦流。海域內潮汐較弱,在大、小安的列斯群島海岸,潮差一般為0.2~0.4米。

  來自北大西洋的亞熱帶潛流通過向風群島南部的海峽,在150米深處進入加勒比海,然後與表層海流一起流向墨西哥灣。亞南極海流主要通過聖盧西亞島兩側的海峽進入,流動在700~850米深的中層,含氧量極低;深層海流約在海面下1500~2500米處,來源於北大西洋格陵蘭地區,主要通過向風海峽進入,並通過其他水道註入各深海盆,以含氧量高著稱(6毫升/公升)。

  拉丁美洲重要漁場之一,尤其是南美大陸西北部沿海,受離岸風影響,形成上升流,營養物質被帶到表層,適宜浮遊生物和魚類繁殖。主要水產有沙丁魚、金槍魚、鯊魚、龍蝦、海龜等。南部大陸架富石油資源,其中委內瑞拉馬拉開波湖區為世界著名石油產地之一。哥斯達黎加和哥倫比亞沿海大陸架儲有鐵、鈦礦。

  加勒比海沿岸有30多個國傢和地區。16~19世紀內曾是歐美殖民者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海上交通繁盛,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以後,成為大西洋同太平洋之間以及南、北美洲之間許多國際航海線的必經之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主要港口有加拉加斯(委內瑞拉)、科隆(巴拿馬)、金斯敦(牙買加)和威廉斯塔德(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