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國傢。位於南美洲西部。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2254公裡;陸鄰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巴西、玻利維亞和智利。面積1285215 平方公裡。人口1969.8萬(1985)。全國分為24個省,1個直轄區。首都利馬。

  自然條件 地形 自西向東明顯地分成3個區:①西部沿海平原。南北長達2270公裡,寬16~160公裡,約占國土面積1/8。北北部較寬,海相沉積層中富藏石油;向南寬度縮減,南緯10°以南,海岸山脈多以陡崖臨海,局部地段伸入海中,淪為巖島,島上堆積有深厚的鳥糞層。②中部安第斯山區。約占國土面積1/3以上。呈西北—東南走向縱貫全境,平均海拔4300米,成為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嶺。北部山幅較窄,約200公裡,向南展寬至近600公裡。南緯7°以北山地海拔高度較低(3000米),馬拉尼翁河左岸支流溯源侵蝕強烈,山體破碎,不僅成為連接東西地區的自然通道,也為東水西調提供瞭有利的地形條件。南緯7°~11°間山地,海拔高度增大,有全國最高峰瓦斯卡蘭山(6768米)。山間諸大河流向與斷層、褶皺走向一致,河谷深邃,盆地眾多,山體被分成3列。南緯11°以南,東西兩列山脈夾峙廣闊的普納高原(3800~4100米),是玻利維亞高原的一部分。新生代以來,火山活動強烈,巖漿侵入廣泛,形成一條向南延伸的含礦帶,富集銅、鉛、鋅、金、銀、鉍、釩等礦。③東部亞馬孫低地。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以上。屬亞馬孫河上遊流域,地面平緩,水網稠密。北部貯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氣候 地處熱帶,但各地區的氣候差異極大。西部沿海處副熱帶高壓東緣,加以沿岸強大寒流的影響,氣候幹旱,降水稀少,並具有夏不炎熱、冬不寒冷、相對濕度大(80%)和多霧的特點,屬西岸型熱帶沙漠氣候。年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南部不足25毫米,地面多為流沙覆蓋,植被稀疏。中部安第斯山地氣候涼爽,氣溫年較差小。山地北部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面迎大西洋濕潤氣流的山地東坡可達2000毫米,其餘地區多不足500毫米,南部山間高原形成大面積荒漠。海拔3600米以上山地的植被主要為草本植物和灌木;5000米以上高峰多為冰雪覆蓋。農業一般局限於谷地、盆地內。東部亞馬孫低地氣候濕熱,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約28℃,遍佈熱帶雨林,多染料木、桃花心木、杉及橡膠、金雞納樹等經濟林木。

  河流 西部沿海平原有河流52條,源自安第斯山脈西側,西流入太平洋,流程短,落差大,流量小,多為間歇河,是幹旱區農業的重要灌溉水源。東部屬亞馬孫河水系,其上源馬拉尼翁河(1600公裡)、烏卡亞利河(2560公裡)均出自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水量豐沛,支流眾多,水深流急,富水力資源,伊基托斯以下可通江輪。東南部的的喀喀湖(與玻利維亞共有)流域為內流區。

  居民 在總人口中,印第安人占41%,印、歐混血種人占39%,白種人占19%,餘為中國等移民。1981年人口增長率2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5人。中部沿海的拉利伯塔德、安卡什、利馬省和卡亞俄直轄區,面積僅占國土的7.3%,人口約占全國的40%;東部洛雷托、馬德雷德迪奧斯兩省面積占國土的43.3%,人口僅占總人口的3.8%,平均每平方公裡尚不足1人。1981年城鎮人口占67%。在就業人口構成中,農業占38%,工業占18%,服務及其他行業占44%(1982)。居民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印第安人通用克丘亞語或艾馬拉語。

  領土形成和經濟開發過程 美洲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公元13世紀,印加族崛起於秘魯南部,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瞭印加帝國。15世紀最盛時期,疆域擴展至400多萬平方公裡,人口約600萬。在灌溉農業、采礦冶煉、紡織、交通工程、建築和手工業等方面,均達到較高水平。1533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42年建立秘魯總督轄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統治中心地區之一。1821 年獨立,1826年成立秘魯共和國。

  獨立前,殖民者主要開采、掠奪中部山地以銀為主的礦產資源。獨立後幾十年內,國傢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鳥糞及硝石的開采。19世紀後期開始,沿海河谷地區的甘蔗、棉花等種植園發展迅速;北部沿海石油和中部山地銅、鋅、鉛等有色金屬得到開采,農業與礦業逐漸構成國民經濟的主體。

  經濟地理 1960~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4.6%,低於拉丁美洲平均水平。1980年農業、礦業和漁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3%。70 年代以前,其出口占出口總額的90%以上,隨後由於紡織品、漁船、金屬加工品、機械制品等非傳統產品輸出的增加,比重稍有下降,但1979年仍占79%,為國傢外匯收入主要來源。

  工礦業 1980年礦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占出口總額的50%以上。主要礦產有銅、銀、鋅、鉛、鐵等,其中采銅業居重要地位。銅的探明儲量為2900萬噸。1980年產銅36.5萬噸,占世界第七位,在拉丁美洲僅次於智利,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8.5%。南部安第斯山脈西坡的托克帕拉、誇霍內和塞羅貝爾德三大礦區,是銅礦的集中產地,產量占全國4/5以上,其中位於莫克瓜省的誇霍內礦產量幾占全國1/2。銀、鉛、鋅、鉍、釩等礦的儲、產量也居拉丁美洲或世界前列,為傳統出口物資。安第斯山脈中部的塞羅-德帕斯科是銀和多種有色金屬的開采中心,素有“礦都”之稱。

  鐵礦探明儲量9.7億噸。伊卡省的馬科納有全國最大鐵礦,礦石品位高(62%),蓋層薄(6米),礦區距海近(25公裡),有利開采與外運。1980年全國產鐵礦石382萬噸,除少量供欽博特鋼鐵廠冶煉外,大部分輸出。

  石油開采是近年發展最快的部門。1980年全國已探明儲量1.12億噸,主要分佈在亞馬孫低地的因圖托和薩亨圖洛羅斯附近及北部沿海塔拉拉等地區。1980年產石油1035萬噸,出口380萬噸,占出口總額的20.4%,超過銅而成為最大輸出品。

  制造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礦石冶煉和農產品加工為主。主要部門有紡織、食品、鋼鐵、煉油、有色金屬冶煉、造船、水泥、化工、肥料等,但工業機器、設備、原料及制成品約2/3仍依賴進口。中小企業占3/4,約70%制造業集中在首都利馬附近。

  農業 產品出口(包括漁業、林業)約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8%。農用耕地310萬公頃 其中水澆地13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4%,人口平均耕地僅0.2公頃。全部耕地中,中部山地約占60%,西部沿海地區占25%,廣大東部林區僅占15%。主要作物有甘蔗、棉花、咖啡及稻米、玉米、馬鈴薯、大麥、小麥等。作物分佈相對集中,西部沿海是商品性灌溉農業區,甘蔗、棉花、稻米的最大產地。咖啡分佈在安第斯山脈東坡海拔800~1800米地帶,發展迅速,1976年起產值和出口額超過甘蔗、棉花,躍居各項農產品之首。糧食作物主要分佈在中部山地各河谷、盆地中,產量低,不足自給。

  天然牧場面積約2200萬公頃,占國土的17%左右,大多分佈在安第斯山區。1980年全國有牛384萬頭,主要分佈在山區北部和南部;羊1447萬頭,羊駝、原駝和駱馬約有300萬頭,以南部諸省最集中,肉類不敷國內消費,羊毛可出口。

  森林面積65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51%,木材蓄積量達22.43億立方米,集中於國土東部。因交通不便,尚未大規模開發。

  漁業資源豐富,沿海盛產以鳀魚為主的冷水性魚類,捕魚業和魚粉加工業自60年代開始躍居世界前列。1970年漁獲量達1261萬噸,占同年世界漁獲量的18.2%;魚粉產量居世界首位,出口額約占出口總額的1/4。1972年以後,因沿岸洋流變化及捕撈過度等,生產急劇下降。1980年捕魚僅270萬噸,魚粉在出口總額中降為4.8%。

  交通運輸業 鐵路全長4600多公裡。有中央和南部兩條鐵路幹線,以連接首都與拉奧羅亞、塞羅-德帕斯科等礦業中心的中央鐵路經濟意義最大。公路近5萬公裡,其中鋪面公路4600多公裡。泛美公路沿海岸縱貫全境,並通智利與厄瓜多爾,是全國公路網的主幹。卡亞俄是全國最大的海港。輸出石油、銅、銀、鋅、鉛、鐵等礦產品和魚粉、咖啡、棉花、糖等農產品。輸入工業原料、機器設備、糧食等。

待運市場的鮮魚

  地區經濟差異 西部海岸區是國傢的經濟重心。灌溉農業發達,集約化程度較高,農業產值占全國的40%以上。區內人口稠密,有15萬以上人口城市6座(全國9座),全國大部分工業分佈於此。欽博特是國內最大的漁港、魚產品加工中心和新興的鋼鐵工業基地,利馬-卡亞俄是國內最大都市區及工業中心。中部山區經濟以采礦業為主。銅等有色金屬開采在全國占突出地位。農業集中在海拔2000~3400米的河谷盆地內,耕作粗放,畜牧業分佈於高山天然牧場。阿雷基帕是全國第四大城市,人口31萬,為秘魯南部物資集散中心。庫斯科周圍多印加文化古跡,旅遊業較盛。東部森林區開發甚少。本區農業限於安第斯山脈東部坡地,為國內咖啡集中產區。亞馬孫盆地石油產量近占全國的2/3 。伊基托斯是東部唯一較大城市,人口11萬,為亞馬孫河航運終點和附近農、林產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