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雄偉高峻的高加索山脈的山地地形和自然景觀的垂直分異為特色的自然區,是蘇聯主要的多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北起庫馬-馬內奇低地,南至與伊朗、土耳其接壤的國界,西瀕黑海和亞速海,東臨裡海。面積44萬平方公裡。大高加索山脈自西北向東南橫亙中部,是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山脈北側稱前高加索或北高加索,屬溫帶;山脈南側稱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為亞熱帶。山脈西坡受海洋氣旋影響,潮濕多雨;山脈東坡受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

  地形以高山、高原原為主。自北往南分成幾列平行的地形單元。庫馬-馬內奇低地是出露海面的平原,與大高加索山脈之間自西向東依次分佈著庫班-亞速海低地、斯塔夫羅波爾高地和裡海沿岸低地。大高加索山脈為高加索地區的主軸,全長1200多公裡,分東、中、西3段。東、西兩段山勢較低,一般海拔在4000米以下,山體寬度200公裡左右;中段窄而高峻,許多山峰海拔5000米以上,主峰厄爾佈魯士山海拔5642米。大高加索山脈自然景觀的垂直變化十分明顯。海拔2000米為農作物耕種線,2000~2800米為針葉林和高山草甸,2800~3500米為雪線。大高加索山脈以南為小高加索山脈,其間有黑海沿岸的科爾希達低地及面向裡海的庫拉-阿拉克斯低地和連科蘭低地。小高加索山脈以南為亞美尼亞高原。

  地質構造復雜。大、小高加索山脈是阿爾卑斯運動形成的褶皺山系,新構造運動強烈,多火山(如塞凡湖為火口湖)地震。礦產資源豐富,尤以油氣和金屬礦儲量較大。巴庫油田、斯塔夫羅波爾天然氣田、恰圖拉錳礦和亞美尼亞銅礦聞名全蘇聯。

  地處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區域,氣候地區差異明顯。北高加索屬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4~-6℃,7月23~25℃,年降水量200~600毫米。外高加索為亞熱帶氣候,其中西部科爾希達低地為亞熱帶濕潤氣候,1月平均氣溫4.5~6℃,7月23~24℃,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有的迎風坡達2300~4000毫米;東部庫拉-阿拉克斯低地為亞熱帶幹旱氣候,1月平均氣溫1~3℃,7月25~29℃,年降水量200~400毫米。

  前高加索為俄羅斯聯邦加盟共和國的一部分,外高加索分屬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3個加盟共和國。全區共有50多個民族。超過百萬人口的民族有俄羅斯、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等。人口約3000萬,平均每平方公裡70人左右。經濟比較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能源(石油、天然氣),有色冶金(錳、銅),機械(電力機車、食品機械)和食品工業。前高加索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區,以小麥、玉米、水稻、甜菜等作物為主。外高加索是蘇聯最重要的亞熱帶經濟作物區,生產柑橘、茶葉、煙草等。主要城市有巴庫、第比利斯和埃裡溫。黑海沿岸的索契和蘇呼米等地為旅遊、療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