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最大港口和第二大城市。位於朝鮮半島東南端。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對馬島相望。城市南北長31.5公裡,東西寬21公裡,面積432.3平方公裡。人口378.6 萬(2001)。市區背山臨水,地處太白山脈向南延伸的末端,西、北部群山巍峙,西臨洛東江,東南臨水營灣和釜山灣,有眾多島嶼屏障,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3.8℃,1月1.8℃,8月26.4℃,年降水量為1390毫米,是朝鮮的多雨地帶。原為漁村。1443年開港。20世紀初,隨著至漢城((今首爾)等地鐵路通車,港市發展較快。1925年慶尚道首府由晉州遷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發展,成為嶺南臨海工業區的核心。1955年人口達100萬。工業以紡織、食品、化學、木材加工和造船為主。集中分佈在釜山鎮、東萊、影島等地區。在人口職業構成中,運輸、貿易、金融及服務性行業部門占83.4%,工業占9.7%,農業占6.9%。郊區農業除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外,多商業性的養豬、養雞場以及蔬菜、園藝業。沿海為海洋漁業基地,漁獲量占韓國的12%,釜山西港是漁港和漁市場,建有水產加工廠。海陸空交通要地,有京釜線、東海南部鐵路線和京釜、南海高速公路。韓國海運的起點,對外聯系甚多,與首爾、大邱以及日本的福岡、大阪間有定期航班。釜山東港是韓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貿易額占韓國總貿易額的60%左右(輸出占74%,輸入占50%)。主要輸出水產品、生絲、棉織品和膠合板等,輸入食品、肥料、棉花、羊毛、機械和化學制品等。舊市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大火焚毀,後重建。現分為9個區,市中心在中區,以中央洞、光復洞一帶最為繁華。東萊溫泉、金井山、海雲臺、松島等是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