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福岡縣首府。位於九州北部,博多灣沿岸。面積336平方公裡,人口112.7萬(1986)。

  地處福岡平原,東部和南部為犬鳴、三郡、背振等山地。那珂、多多良、禦笠、樋井、室見、瑞梅寺等小河流經市區,皆註入博多灣。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6℃,1月5.7℃,8月27.3℃。年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6~7月最多,約占全年的1/3。最初為大宰府的外港,稱博多。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出歸的基地。西元元16世紀實施城市復興計劃,促進瞭博多的發展。17世紀在那珂川兩岸分別建博多(右岸)和福岡(左岸),1880年兩地合並。1889年設市,命名福岡,但博多的名稱仍沿用。1899年開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受北九州工業的影響,發展迅速。工業以食品、印刷、電機、金屬制品、機械和陶瓷為主,產值在九州僅次於北九州、大分,居第三位。中小型工廠分別占其工廠總數和從業人員的99%和80%以上。第三產業占有顯著地位。批發業的批發額在全國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居第四位,幾乎占九州地區的一半,是西部日本流通渠道中的重要據點。市郊農業以栽培蔬菜、花卉、飼養奶牛和傢禽為主。沿海的水產業也較發達。交通發達。博多港1951 年定為重要港口。1980年海運客運量142萬人次。從東京開往九州的火車多經博多,1980年客運量達4726萬人次。航空運輸也較發達,有通東京、大阪等多條國內航線和國際航線。

  市區呈半月形。全市分東區、博多區、中央區、南區和西區。工業集中於博多區和東區。市區周圍屬玄海國定公園,自然風景秀麗,名勝古跡亦多。博多灣口的志賀島曾發現刻有“漢倭奴國王”的金印。九州教育文化中心,現有大學多所,以1903年成立的福岡醫科大學(九州大學的前身)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