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西部國傢。位於剛果河(薩伊河)下遊及其支流烏班吉河的西岸,西南瀕大西洋,海岸線長156公裡。陸上與加蓬、喀麥隆、中非共和國、薩伊和安哥拉的卡賓達省相鄰。面積34.2萬平方公裡。人口169.5萬(1984)。全國分為9個行政區和3個直轄市。首都佈拉柴維爾。

  自然條件 境內地形複雜。西北部為山地,是加蓬凱萊山地的東延,海拔從西部的1000米下降到東部的500米;因受河流流切割,地表破碎,多峰脊、寬谷與峽谷。東北部為剛果盆地的一部分,約占國土面積的一半;西高東低,海拔從盆地周圍的400米緩慢下降到盆地中心的300米以下,剛果河支流桑加河、利誇拉河、草叢利誇拉河等呈扇形分佈,水量大,汛期長,幹支流交織成稠密水網;有大片沼澤,熱帶雨林廣佈,是尚待開發的重要林區。中南部是巴泰凱高原,平均海拔600~800米,是剛果河、奎盧-尼阿裡河、奧果韋河3個水系的分水嶺;古老侵蝕面的地表,受河流溯源侵蝕,破碎、起伏,水土流失嚴重,土層瘠薄,植被稀少。南部是低山丘陵谷地區,其北面的夏於山、南部邊境的瀑佈高原和西緣的馬揚巴斷塊褶皺山,海拔500~800米,森林茂密;尼阿裡河蜿蜒其間,谷地寬廣,現代沖積物沉積深厚,土壤肥沃;河流斬切馬揚巴山中段,形成松達峽谷,水力資源豐富;谷地兩側丘陵起伏,巖溶地貌發育。西南部沿大西洋岸,是長約140餘公裡、南寬北窄的沿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200米;其東緣阻於一些相對高度40~60米陡直的坡麓堆積,西緣多沙丘和紅樹林沼澤;孤丘、島山散佈其間,近海處形成黑角、印度人角、昆達角等岬角。

  赤道橫貫中北部,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高溫多雨,絕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24~28℃,年較差一般僅2~6℃;但日較差大,如佈拉柴維爾達10℃左右。沿海地區因受本格拉寒流影響,氣溫低於內陸。各地年降水量都很豐沛,從南部的1200毫米遞增到北部的1500毫米和西北盆地邊緣高地的2000毫米。多對流性雷陣雨。中北部年內有兩個降水高峰(3月和9月),無明顯旱季;西南部6~10月為較明顯少雨期;南部9~10月和4~5月間氣流不穩定,多大風暴。

  居民 全國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不足5人。占全國面積1/3的南部地區,集中全國3/4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裡10人左右;中部高原每平方公裡3~4人,北部盆地僅1~2人,熱帶叢林中尚存在大片無人居住區。城市人口約占總人口46%(1982),是非洲城鎮人口比重較高的國傢之一。全國共有約100多個大小部族,除東北部少數奔加族人外,均屬班圖語系。剛果族人數最多,占總人口45%,主要分佈在南部和沿海地區;其次是中部的特克族(10%)、北部的姆博奇族(10%)和賓加族(3%)等。居民50%以上信奉原始宗教,其餘主要信奉天主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方言多達50餘種,官方語言是法語。

  發展簡史 公元13~16世紀,為剛果王國的一部分,發展瞭鋤耕農業和編織、制陶、采礦、冶煉、雕刻等手工業。自15世紀末起,葡萄牙、法國殖民者相繼入侵,後逐步成為歐洲人販賣奴隸、掠奪黃金、象牙、橡膠的場所。1884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10年並入“法屬赤道非洲”,稱中央剛果。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5日宣佈獨立,定名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佈),仍留在共同體內。1968年12月改名剛果人民共和國。

  經濟地理 農林業是傳統的經濟部門,全國一半以上人口以農林業為生。但隨著工業的發展,特別是石油開采的迅速增長,1982年農林業產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6%。可耕地820萬公頃,占全國土地面積24%,但已耕地僅18萬公頃。糧食作物有薯類(木薯、甘薯)、玉米和水稻等,以薯類為主。木薯適應性強,種植普遍,1982年播種面積占耕地面積一半,產量近53萬噸,是廣大農村居民的主食。巴泰凱高原主產玉米、小米等旱谷,沿海平原和桑加河流域種植水稻。糧食生產絕大部分為個體經營,耕作粗放,單產較低,糧食自給率不足80%。經濟作物是重要出口商品,有甘蔗、花生、油棕、可可、咖啡、煙草和香蕉等。其中甘蔗、煙草和花生是三大經濟作物,主要產地均在奎盧-尼阿裡河中上遊谷地。油棕、可可、咖啡、香蕉等產於沿海平原和剛果盆地。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在60%以上,面積約2000萬公頃,經濟用材蓄積量估計為4.15億立方米,主要分佈在馬揚巴山區、夏於山地和廣大的北部地區,其中北部地區林地占全國森林面積一半以上。全國可采伐森林面積約1300萬公頃,1/3分佈在南部地區,2/3在北部,有奧庫梅、艷欖仁樹、非洲桃花心木、大綠柄桑等50餘種著名熱帶樹種。1972年前木材一向占出口值的首位,此後為石油取代而退居第二位。目前采伐區主要在沿海馬揚巴山區、夏於山地和鐵路沿線地帶,約占全國木材采伐量80%。由於砍伐過度,資源日趨減少,采伐區不斷內移。內陸廣大叢林地區有巨大發展潛力,特別是北部地區,目前木材采伐量僅占全國20%。畜牧業受萃萃蠅危害,畜產品尚不能滿足國內需要。沿海及內河水產資源豐富,漁業比較發達,平均年漁獲量約3萬噸。黑角是重要的遠洋捕撈基地,莫薩卡是內河漁業中心。

  中非地區工業較發達國傢之一。1982年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52%,以采礦業和農林產品加工業為主。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西南部低山丘陵富藏銅、鉛、鋅、錫等有色金屬,多鉬、鎘、鈾、鈷等稀有元素。西北部盆邊高地和巴泰凱高原富鐵礦,儲量達10億噸以上。還有金、金剛石、金紅石、黃玉等礦藏。已探明石油儲量2.12億噸,天然氣764億立方米(1983),主要分佈在西南沿海平原及其附近大陸架上。距海不遠的內地有大型鉀鹽和磷灰石礦,馬揚巴山麓還發現鋁土礦。采礦業中石油開采最重要,70年代以來原油產量不斷增加,1983年起超過500萬噸,主要油田有埃梅盧德、盧安果和利誇拉等。石油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1981~1983年石油收入平均占國傢財政收入的2/3,石油出口占出口總值的近90%。鉀鹽采煉是剛果第二大礦業部門。此外,金、鉛、鋅、銅礦等開采較久,但規模小、產量少。木材加工主要分佈在森林采伐區的30多傢鋸木廠和佈拉柴維爾、黑角的規模較大的膠合板廠、傢具廠和紙漿廠。食品工業以飲料、糧食加工、制糖和魚類加工為主。佈拉柴維爾和黑角的啤酒廠年產能力達700萬公升。黑角、佈拉柴維爾和姆博莫為三大糧油加工中心。卡耶斯和盧迪馬有制糖業。黑角、莫薩卡有魚罐頭廠。此外,還有紡織、鋼鐵、化工、建材、動力等工業。黑角煉油廠年加工能力100萬噸,1982年12月正式投產,可基本滿足國內需要。

  剛果是中非地區交通最為便捷的國傢。剛果—大西洋鐵路全長510公裡,從佈拉柴維爾到黑角,橫貫國境南部,是國內交通大動脈,也是中非共和國、乍得以及喀麥隆和加蓬部分物資進出口的主要通道。法弗爾一姆賓達支線主要承擔沿線農林產品和加蓬錳礦石的運輸。全國公路長8300公裡,其中柏油路面650公裡,主要分佈在南部地區。與鐵路幹線平行的佈拉柴維爾—黑角公路和從多利西至加蓬邊境的公路為兩大幹線,佈拉柴維爾至北部邊境重鎮韋索是縱貫南北的大幹線。境內河流眾多,水運發達。內河航道4500公裡,剛果河及其支流烏班吉河、桑加河等全年可通中小型汽輪。佈拉柴維爾是全國最大河港,吞吐量56.2萬噸(1981)。黑角港是最重要的海運門戶,港口吞吐量731.1萬噸(1981)。有24條國內和國際航線,佈拉柴維爾有著名的國際機場。原油、木材、咖啡等農產品為大宗出口物資,以機械為主的工業品和糧食是大量進口貨物。法國是主要貿易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