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的一次農民起義。宋徽宗趙佶時,歙州(今安徽歙縣)貧苦農民方臘(方十三)到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西北)萬年鄉幫源峒保正方有常傢當傭工(一說方臘是漆園主)。當時宋徽宗、蔡京、童貫一夥貪得無厭地壓榨人民,賦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為盜”。

  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臘假託“得天符牒”,率領農民,殺死方有常一傢,以幫源峒為據點,聚集貧苦農民,號召起義。在誓師時,他悲憤交集地控訴:“今賦役繁重,官吏侵漁,農桑不足以以供應。吾儕所賴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無錙銖遺。”“且聲色、狗馬、土木、禱祠、甲兵、花石靡費之外,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獨吾民終歲勤動,妻子凍餒,求一日飽食不可得,諸君以為何如?”他估計當時形勢,指出:“東南之民,苦於剝削久矣,近歲花石之擾,尤所弗堪。諸君若能仗義而起,四方必聞風響應,旬日之間,萬眾可集。”“我但劃江而守,輕徭薄賦”,“十年之間,終當混一矣!”在方臘的號召下,青溪遠近的農民聞風響應,很快發展到上萬人。

  十一月初,義軍尊稱方臘為“聖公”,改元“永樂”,置將帥分為六等,頭紮紅巾等各色頭巾作為標志,建立農民政權。二十二日,起義軍在青溪縣息坑(今浙江淳安西)全殲兩浙路常駐宋軍五千人,擊殺該路兵馬都監察遵、顏坦。隨後,乘勝進取青溪縣,俘獲縣尉翁開。十二月初,攻克睦州,占據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縣。不久,向西攻下歙州,全殲宋東南第三將“病關索”郭師中部,東進攻克富陽、新城,直趨杭州,以“殺朱勔”相號召。杭州是兩浙路的首府,又是造作局所在地,花石綱指揮中心之一,聚集著大批官吏和富商、地主。二十九日,起義軍攻入杭州,殺死兩浙路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知州趙霆逃走。積怨已久的群眾,在杭州捕捉官吏,發掘蔡京父祖墳墓,暴露其骸骨。

明寫本《方氏宗譜──山郭譜(二)》中關於方臘起義的記載

方臘起義圖

方臘攻克徽州款城磚

  起義軍獲得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和響應。蘇州石生,湖州歸安縣(今浙江吳興)陸行兒,婺州蘭溪縣靈山峒(今浙江蘭溪西南)朱言、吳邦,永康縣方巖山(今浙江永康東)陳十四,處州縉雲縣(今屬浙江)霍成富、陳箍桶等,紛紛領導當地農民,參加起義。臺州仙居縣呂師囊,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西)裘日新(仇道人),衢州鄭魔王等領導當地摩尼教秘密組織起兵響應。湖、常、秀等州農民,也“結集徒眾”,準備攻打州縣。各地農民望見義軍的旗幟,聽見鼓聲,就跑來迎接。參加義軍的更是“項背相望”。

  義軍驟然興起,切斷瞭宋王朝的經濟命脈,宋徽宗等驚恐萬狀。他們一面急忙撤銷蘇、杭造作局和停運花石綱,罷黜朱勔父子兄弟的官職,妄圖松懈義軍的鬥志;一面派童貫任江、淮、荊、浙等路宣撫使,譚稹任兩浙路制置使,調集京畿的禁軍和陜西六路蕃、漢兵十五萬,南下鎮壓起義。宣和三年正月,童貫、譚稹分兵兩路,由王稟、劉鎮等分別率領,向杭州和歙州進發,企圖在睦州會合。

  同年正月,方臘派遣方七佛領兵北伐,一舉攻下崇德縣,進圍杭州東北的秀州(今浙江嘉興),並分兵進入湖州(今浙江吳興)境內。正值王稟率領東路宋軍從北而來,方七佛義軍迎戰,不勝,退守杭州。同時,方臘率領主力南征,相繼攻下婺(今浙江金華)、衢(今屬浙江)兩州。義軍別部北上攻克宣州寧國縣(今安徽寧國西南),進圍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史稱義軍先後攻下六州五十多縣,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

  義軍秀州之戰失利,杭州失去屏障。二月,宋軍包圍杭州,義軍經過苦戰,因糧盡援絕,被迫退出杭州。杭州失守,革命形勢急轉直下。三月初,義軍再次進軍杭州,不勝。宋軍楊可世、劉鎮部攻陷歙州,王稟部攻陷睦州。四月初二,衢州失守,義軍將領鄭魔王被俘。十七日,婺州失陷。十九日,王稟部攻陷青溪縣。方臘帶領義軍退守幫源峒。王稟、劉鎮等各路宋軍會合,層層包圍幫源。二十四日,宋軍發動總攻。義軍腹背受敵,奮起抵抗,七萬多人壯烈犧牲。方臘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英勇就義。

  方臘被俘後,義軍各部繼續轉戰浙東各地。童貫派郭仲荀、劉光世、姚平仲等領兵分路鎮壓。五月,臺州仙居縣義軍由俞道安帶領,從溫州永嘉縣楠溪攻占樂清縣,義烏縣義軍據天仙峒,壽昌縣義軍據月溪峒,與宋軍激戰,天仙峒、月溪峒相繼陷落。蘭溪縣靈山峒義軍胡姓、祝姓二將與宋軍劉光世部奮戰,胡、祝等一千六百多人戰死。越州剡縣裘日新與宋軍姚平仲部作殊死戰,裘日新在桃源(今浙江嵊縣南)戰敗犧牲。閏五月,宋軍姚平仲部攻陷臺州仙居境義軍據點招賢(今浙江臨海西)等四十多峒。方五相公、方七佛部義軍接連失利。六月,仙居義軍呂師囊轉移至黃巖,宋軍折可存部自三界鎮追擊。義軍扼守斷頭山。宋軍以輕兵從山後偷襲,義軍戰敗,呂師囊等三十多名首領犧牲。七月,俞道安部義軍從樂清攻打溫州,戰鬥三十多天,不下,轉入處州境。十月,俞道安在永康縣山區被宋軍包圍,英勇戰死。此後,義軍餘眾在各地繼續堅持戰鬥,直到宣和四年三月,才完全被宋軍鎮壓下去。宋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所不為,無辜百姓被殺害的不計其數,兩浙經濟遭受嚴重破壞。

  

參考書目

 何竹淇:《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匯編》,中華書局,北京,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