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綜合體。中國早在戰國時代的著作《禮記·王制篇》中,已把水草所聚之處稱為“沮澤”。長江流域的古雲夢大澤、古太湖、蘇北裏下河地區等,古代都曾為大面積的湖沼地區。目前中國沼澤主要分佈在東北的三江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次為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天山山麓與阿爾泰山區及各地的河灘、湖濱、海濱一帶。中國沼澤總面積約11.3萬平方公裡。

  形成 沼澤的形成和分佈是水水熱條件組合等各種自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冷濕氣候條件最有利於沼澤發育,因而形成瞭中國東部沼澤分佈由北向南減少的總趨勢。此外,在中國新構造運動緩慢沉降區,第四紀冰川作用地區,永凍土和地下水溢出帶及河漫灘、湖濱海濱等低窪地帶,也是發育沼澤的良好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如森林破壞、水庫和攔河壩所引起的回水現象與潛水位的升高等,都會導致土地的沼澤化。歷史上隨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條件的變化,沼澤的分佈和泥炭的積累狀況也有相應變化。根據中國各地沼澤中的泥炭孢子花粉分析和同位素C14年代測定,中國泥炭主要為全新世以來各時期積累形成的。其中,中全新世和晚全新世初是泥炭積累最盛時期。

  中國沼澤大部分處於富營養發育階段(低位沼澤),貧營養沼澤(高位沼澤)很少。中國還有很多沒有泥炭積累的沼澤地。按有無泥炭積累,中國沼澤可劃分為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兩大類。中國泥炭沼澤泥炭層厚度不大,多為數十百厘米至二米左右;泥炭中等分解,分解度一般為20~40%,有機質含量多為50~70%,貧營養沼澤可達85%以上,腐植酸含量為20~45%,全氮含量在1%以上。潛育沼澤土層嚴重潛育化,多有較厚的草根層,但無泥炭累,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在10%左右。

  分佈 ①三江平原。以潛育沼澤為主。集中分佈於別拉洪河、濃江的河漫灘及階地上的低窪地,撓力河、七星河、穆棱河、阿佈沁河和七虎林河中下遊,蘿北水城子古河道區及興凱湖灘地。沼澤總面積為106萬多公頃。該區沼澤又可劃分為苔草沼澤、蘆葦沼澤和苔草、小葉章沼澤。苔草沼澤又包括毛果苔草、漂筏苔草、烏拉苔草和灰脈苔草沼澤等。

  ②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山區。以泥炭沼澤為多,並有中國基他地區少見的貧營養和中營養沼澤,泥炭層厚度多在1米以下。一般分佈在溝谷、緩坡坡麓和較平坦的分水嶺。大興安嶺以綽兒河為界,北段多於南段,東坡多於西坡。小興安嶺沼澤在北坡的沾河上遊、庫爾濱河上遊和南坡的湯旺河上遊及分水嶺附近較多。主要類型有興安落葉松、杜香、泥炭蘚沼澤,柴樺、苔草沼澤,紫樺—篤斯越橘、泥炭蘚沼澤和苔草、小葉章沼澤等。

  ③長白山地。以泥炭沼澤為多。泥炭層厚度一般為0.5~2米,最厚達13米。沼澤類型因所處的地貌部位而異。熔巖臺地上的窪地有黃花落葉松、泥炭蘚沼澤和落葉松、苔草沼澤;低山丘陵區的溝谷多烏拉苔草、灰脈苔草沼澤;寬谷河漫灘多苔草、小葉章沼澤。

  ④若爾蓋高原沼澤區。是中國最大的泥炭沼澤集中分佈區。屬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若爾蓋和紅原兩縣。全區沼澤總面積近30萬公頃。泥炭層覆蓋幾遍及谷底、階地與湖濱,而且不同源地形成的泥炭沼澤已相互聯結,形成瞭許多巨大的復合沼澤體。泥炭層的厚度一般為2~3米,最厚可達9~10米。主要沼澤類型有木裡苔草、藏蒿草沼澤,眼子菜沼澤,毛裡苔草、睡菜沼澤等。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沼澤主要分佈在雅魯藏佈江中上遊及其支流谷地,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的洪積扇緣、冰磧窪地與山間盆地,怒江河源區及一些湖泊的周圍。藏北多潛育沼澤,藏南多泥炭沼澤。在海拔5200米高度上尚發現有泥炭的堆積。主要沼澤類型有藏北嵩草、華扁穗草沼澤,芒尖苔草沼澤,蘆葦沼澤和杉葉藻沼澤等。

  此外,在新疆的天山南北麓和山間盆、谷地及阿爾泰山一帶、甘肅南部、雲貴高原等地區也有沼澤分佈,在一些湖泊的周圍,常有蘆葦沼澤,其中,以洞庭湖和博斯騰湖濱的蘆葦沼澤面積為最大。在海濱分佈有蘆葦沼澤和紅樹林沼澤。

  利用 中國大部分沼澤分佈於低平而豐水的地段,土壤潛在肥力高,是中國進一步擴大耕地面積的重要對象。但需采取改良措施。沼澤地上生長有多種牧草,可辟為牧場。青藏高原上的沼澤草場是當地重要的冬春牧場。森林沼澤不利於林木生長,目前,以排水疏幹措施為主的改沼育林工作已在中國林區逐步開展。沼澤地蘊藏的泥炭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中具有廣泛用途,沼澤地生長的蘆葦等纖維植物是造紙工業的重要原料。此外,沼澤區還有許多水禽棲息和一些藥用植物、密源植物和野果可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