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強烈的氣旋性渦旋。中國南海北部、臺灣海峽、臺灣省及其東部沿海、東海西部和黃海均為颱風通過的高頻區。

  影響中國沿海的颱風 年均有20.2個,登陸7.4個(1949~1979年統計)。1~4月中國無颱風登陸,5~6月中國杭州灣以南沿海均有受颱風影響的可能,出現最多的路徑在北緯10°~15°之間西移,再經琉球群島附近海面轉向日本;另一條則西移進入南海海北部。7~8月中國沿海均有受臺風影響的可能,主要在北緯15°~25°之間西移影響中國。9~10月中國受臺風影響的地區,主要在長江口以南。出現最多的路徑在北緯15°~20°之間西移,以後轉向東北影響日本;另一條路徑斷續西移進入南海影響越南和廣東省。9月份時,介於這兩條路徑之間的還有一條影響臺灣和福建兩省的路徑。11~12月中國僅廣東珠江口以西地區偶爾受臺風影響。綜上所述,華南沿海受臺風襲擊的頻率最高,占全年總數的60.4%,登陸的頻數高達58.1%;次為華東沿海,約37.5%。登陸臺風主要出現在5~12月,而以7~9月最多,約占全年總數的76.4%,是臺風侵襲中國的高頻季節。

影響中國的臺風路徑示意圖

  臺風的強度隨季節變化而有差異。最大風速大於50米/秒的特強臺風出現次數的頻率以9月份為最多,其次為10月,再次是11月和8月。

  臺風初始位置 據統計,影響中國臺風的初始位置相對集中在4個海區:①南海中北部海面,1~4月很少,6~9月主要集中發生在北緯15°以北海面,10~12月則往南移動;②菲律賓群島以東和琉球群島附近海面,臺風發生的高頻區主要在這一海域北緯15°以南,6月漸北移,7~8月出現在呂宋島到琉球島附近海面,9月以後生成區又南移;③馬裡亞納群島附近海面,1~5月很少,6月和11月形成在群島以南附近海面,7~10月集中在島的周圍;④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1~6月很少,9月以後發生區東移。10月發生數最多。臺風發生密集區隨緯度和月份有明顯變化,絕大多數發生在北緯10°~20°,最北和最南分別在北緯30°和北緯2°左右。

  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臺風影響嚴重的國傢之一。臺風帶來的強風、暴雨和風暴潮對人民生命財產威脅嚴重。登陸中國的臺風,8月在臺灣省平均最大風速達43米/秒,其他月份在臺灣也均達強臺風等級。其次是8月份在漸江登陸的,平均最大風速為41米/秒。在廣東登陸的臺風雖強然最多,但其平均最大風速並不強。10月份登陸海南島的臺風較強中,平均最大風速為36米/秒。登陸福建的臺風,常先經臺灣省受到削弱,登陸臺風較強的出現在9月,平均最大風速達31米/秒。

  中國各省、市、自治區除新疆外,均直接或間接受臺風影響而產生暴雨。中國近海15個省市中,11個省市最大雨量的影響系統是臺風。全國7次日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的極端暴雨,其中6次都是臺風所引起的。1975年3號臺風(Nina)在河南境內造成的特大暴雨,最大中心為1小時189.5毫米,1天1005.0毫米,5天過程雨量為1631.0毫米。

  臺風降雨也有其有利農業生產一面,可解除幹旱或緩和旱象。臺風雨是中國降水系統之一。東南沿海各省的臺風降水約占全年總量的20~30%,7~9月則可達一半以上。

  由於臺風區的強風、氣壓特低和中國沿海有廣闊的大陸架及淺海區,很有利於風暴潮的發展。1974年的13號臺風(Mary)於8月19月午夜在浙江象山石浦登陸,正值天文大潮,出現7.93米的高潮潮位,形成1949年以來中國東南沿海最大的一次風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