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轄市,廣東第2大城市和粵東經濟中心,汕頭經濟特區所在地。位於粵東潮汕平原南部,扼韓、榕、練三江出海口。轄6區及澄海、饒平、南澳、潮陽、惠來、普寧、揭西、揭陽縣8縣。面積8930.6平方公裡,人口896.97萬;其中市區面積236平方公裡,人口85.64萬。

  汕頭市區原為一片汪洋,後因韓、榕、練3江共同填海,淤積成陸距今僅400多年。16世紀末已有沙脊高出水面,形似屏障,稱為“沙汕坪”,其中部分辟為鹽田,此後招來鹽商商,商船來往停舶日增,有“沙汕頭港”之稱,簡稱“汕頭”。清咸豐十一年(1861)汕頭辟為通商口岸,改稱“汕頭埠”,屬澄海縣扻浦司管轄。1921年與澄海縣分治後成為省轄市。抗日戰爭前,汕頭市對外經濟活躍,但海關、工商大權由帝國主義控制,經濟帶有半殖民地色彩。抗戰期間一度淪陷,經濟一蹶不振,至1949年時,全市僅存幾間小廠。

  市境被汕頭港分隔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平原,城區坐落於此;南部以丘陵為主,地形崎嶇。中間為寬達1.5公裡港域,東接大海,西為牛田洋。本市位於北回歸線附近,1986年6月在北緯23°26′28″建成北回歸線標志塔。汕頭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1月均溫13.1℃,7月28.3℃,年降水量1514毫米,7~9月為臺風季節。

  20世紀50年代以來,除發展原有的食品、紡織工業外,又新建瞭感光材料、電子、機械、化學、橡膠、玻璃等工業。汕頭的抽紗、刺繡、食品、超聲儀器、感光材料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工藝品和小食品馳名於世。汕頭港為廣東東北部沿海對外開放港口,與南洋各國往來密切,水陸交通方便。汕頭海灣大橋全長2439米,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跨海大橋。廣(州)梅(州)汕(頭)鐵路正在修建中。

  1979年底,汕頭市設置經濟特區,在東北郊龍湖村西南辟出口加工區,面積1.6平方公裡。主要產品有地毯、電子和塑料玩具、服裝及傢具等。另劃出港口區1.7平方公裡,設有特區港口專用碼頭。同時擴建瞭汕頭機場,開辟瞭汕頭至香港的航線。至1991年初共開通瞭國內、國際13條航線。農業控制區19.3平方公裡,積極引進國外農業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將特區辦成具有先進農業技術的試驗場所和出口農產品的生產基地。1990年建立瞭面積1.038平方公裡的珠池臺商投資區和1.2平方公裡的南湖臺商投資區。1991年整個汕頭市擴大為經濟特區。面積3萬平方米的奮發工業城亦於1991年初動工興建。

  汕頭又是粵東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新建有汕頭大學。汕頭港域以南的石區風景優美,為避暑勝地;港域東面的媽嶼、鹿嶼、德州等小島,風景奇特,也為遊覽勝地。市屬惠來縣的石碑山燈塔是中國目前最高的航海燈塔。市屬南澳縣建有臺灣漁船補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