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南沿海歷史文化名城,福建省轄市,著名僑鄉,晉江流域物資集散中心。位於省境東南沿海,晉江下遊北岸。轄1區及惠安縣、晉江、南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金門縣7縣。面積1.09萬平方公裡,人口582.33萬;其中市區530平方公裡,人口48.55萬。歸僑和僑眷4萬餘人。唐置晉江縣,為泉州州治,別名鯉城、刺桐城。宋、元、明時泉州港曾為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之一。明、清為泉州府治。1951年析晉江縣城區設市。市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東南部原原為泉州灣的一部分,因海岸上升,晉江泥沙淤積,形成泉州平原。氣候屬南亞熱帶,基本無冬,暖熱濕潤。產龍眼、葡萄等水果。工業以附近地區農產品為原料的輕紡工業為主,此外還有化工、機械等部門。食品工業產品多,以“老范志神粬”和源和堂蜜餞最負盛名。工藝品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木雕、竹編、制花、刺繡、木偶頭、彩禮等暢銷世界各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泉州對外貿易日益興旺,利用僑資已建立多種加工工業。1984年閩南漳、泉、廈三角地帶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泉州重點發展食品、輕紡、電子等行業。後渚港已成為對外貿易主要口岸。目前正在興建泉州至漳平的鐵路。市內高等學校有華僑大學等。有眾多對外交通史跡和文物,如清凈寺、伊斯蘭教聖墓和宋船等。市內多名勝古跡,主要有開元寺、東西塔;郊區有清源山、老君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