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西北地方。簡稱青。介於北緯31°39′~39°19′,東經89°35′~103°04′。西北鄰新疆,北和東接甘肅,東南緊靠四川,南和西南毗連西藏。東西長1200公裡,南北寬800公裡。面積72.12萬平方公裡,居全國第4位。1990年人口445.6946萬。轄1地區、6自治州、1地級市、2縣級市、30縣、7自治縣。省會西寧市。

自然條件<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深居內陸腹地。省境土地面積廣大,地形復雜,地勢高聳,高差懸殊,形成獨特的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均甚顯著,自然資源豐富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瞭極為廣泛的自然基礎。

  地質與地貌 地質構造上,全省自北而南為:①祁連褶皺系,位於河西走廊過渡帶之南,包括整個祁連山區,是在晚古生代華力西褶皺帶和中生代晚白堊世到第三紀始新世褶皺帶(燕山褶皺帶)基礎上形成的,以塊狀斷裂升降運動居優勢。②柴達木地塊,是以前寒武紀結晶片巖為基底的穩定地塊,厚七八千米,大部為疏松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陸相沉積,形成鹽湖礦產。③昆侖褶皺系,由於受後期構造運動作用,形成塊體的連續推復,新老地層交替重疊。④巴顏喀拉褶皺系,位於昆侖山主帶大斷裂之南,玉樹大斷裂以北地區,包括東段的阿尼瑪卿山,總體構造線呈北西向,為一具有旋回特點的復雜褶皺系。⑤唐古拉褶皺系,分佈於青海南部唐古拉山區,形成於侏羅紀,呈北西西向,具有多旋回特點。

  由於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和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自第三紀末開始,青海地勢不斷抬升,形成高山、丘陵、平灘、盆地、高原、谷地交錯分佈的格局,平均海拔約在3000米以上。除東部湟水流域谷地和西北部柴達木盆地海拔稍低外,其餘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多在3000~4500米左右。最高點為西部青、新交界處的昆侖山主峰佈喀達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則為東部民和縣下川口湟水出境處,海拔1650米。

青海省行政區簡圖

  ①省境北部為祁連山—阿爾金山山地。阿爾金山脈位於當金山口以西,由一系列山嶺與谷地組成,平均海拔3600~4000米,是柴達木盆地和塔裡木盆地的界山。祁連山地位於甘、青交界處,由數列呈北西西—南東東走向的平谷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地西段和中段地勢高峻,許多山峰均在現代雪線(海拔4400米)以上,多為永久積雪和冰川所覆蓋。祁連山地東段地勢較低,主要有冷龍嶺、達坂山、拉脊山3條山脈和大通河、湟水、黃河3個谷地。山地海拔一般約4000米,大部分為天然草場,部分生長天然林。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石棉儲量占全國總量的86%。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谷及其兩側的梁狀或塬狀丘陵,為青海重要的農業區(見祁連山脈)。青海湖位於祁連山東南的大通山和青海南山之間,湖濱沖積平原的農牧利用條件尚稱優越。②省境西北部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之間,為著名的柴達木盆地,四周高山環列,山前洪積平原發育,中部低平,形成眾多的鹽湖和大面積沼澤,鹽類、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石棉等礦產資源豐富,素有“聚寶盆”之稱。③省境南部主要由昆侖山脈及其支脈可可西裡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唐古拉山脈等組成的青南高原,海拔4500~5000米以上,常年積雪的山峰甚多。高原西部和中部地形較平緩,相對高差不大,河流切割不顯著,高原面形態較完整,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稱“江河源頭”;高原東南部山嶺高峻,河流深切,形成起伏較大、地面較破碎的高山峽谷地貌形態;高原東北部地勢較低,黃河及其支流切割較深,形成許多臺地和谷地。臺地地面多較平坦,土層深厚,除部分地區為流動沙丘外,大多利於農、牧利用。谷地內有數級階地,為牧區中小塊農業區。

  氣候 青海由於地處高原,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終年受大陸性氣流及青藏高原氣團影響,形成寒冷而幹燥的氣候特征。全省年均溫為-5.0~8.6℃,1月均溫-18.2~-7.0℃,7月5~21℃。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積溫低。冬季寒而漫長(半年以上),夏季涼爽而短促。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和降水地區差別大,垂直變化顯著(見表)。多大風、沙暴、冰雪。東部黃河和湟水谷地年均溫3~9℃,生長期140~230天,年均降水量250~550毫米,主要集中於6~9月,雨熱同期,可滿足一年一熟的需要,是全省開發最早的主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柴達木盆地年均溫2~5℃,生長期150~200天,日照長達3000小時以上,盆地北部和南部邊緣為新墾區和小麥高產區。青南高原和祁連山地海拔高,氣溫低,不宜農耕,但降水多,草原面積大,為省內主要牧區,局部山地有森林和灌木林。

青海不同地區氣溫和降水量

青海省

  植被與土壤 青海植被類型以高寒灌叢、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為主,其次為荒漠和山地草原,而森林植被則較少。土壤主要包括高山寒漠土、高山灌叢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化草原土、灰褐土、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棕鈣土、灰棕漠土等。非地帶性土壤有沼澤土、草甸土、鹽土和風沙土等。上述主要植被、土壤類型的水平地帶性分佈,以由大氣環流引起的經度地帶性表現較突出,而緯度地帶性則不甚明顯。在省境北半部,因降水由東往西逐漸減少,幹旱程度漸增,植被依次由東部河湟流域溫帶半幹旱草原逐漸向西部柴達木盆地的溫帶半荒漠和荒漠過渡,土壤依次相應呈現為栗鈣土帶(低暖的河湟谷地及低山皇陵為灰鈣土,冷涼半濕潤的中山為黑鈣土)、棕鈣土帶和灰棕漠土帶。大致上河卡灘—橡皮山—佈哈河河谷一線以東,為溫帶半幹旱草原栗鈣土帶,線以西至柴達木盆地東部的脫土山—德令哈一線以東之間,為溫帶半荒漠棕鈣土帶,再往西至省境為溫帶荒漠灰棕漠土帶。省境南半部的青南高原,自東南向西北由山地河谷、峽谷區向高原面過渡,植被由山地寒溫性針葉林,升至高原面則逐漸為高寒灌叢、高寒草甸。再向高原西北深入,海拔升高,旱化增強,則主要出現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化草原。土壤也依次相應呈現為灰褐土帶(灰褐色森林土帶)、高山灌叢草甸土帶、高山草甸土帶、高山草原土帶、高山荒漠化草原土帶等有規律的變替和變化。

  珍稀動物有野駱駝、野犛牛、野驢、藏羚羊、鬣羚、盤羊、雪豹、白唇鹿、黑頸鶴、班頭雁、天鵝等,還有梅花鹿、水獺、猞猁、血雉、雪雞等野生獸禽數百種。

  水文 青海水系發育,全省大致以祁連山(東段)—日月山—巴顏喀拉山(西段)—唐古拉山為界,可分為東南外流區和西北內流區(約占全省面積2/3),分屬黃河,長江、瀾滄江和內陸河四大水系。

  全省流量在0.5立方米/秒以上的河流(包括幹支流)217條。其中理論出力在1萬千瓦以上的幹支流108條,理論出力蘊藏量達2165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798萬千瓦,年發電量772億度。黃河上遊的龍羊峽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28萬千瓦。龍羊峽到寺溝峽276公裡黃河幹流,落差860米,可建水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778萬千瓦,年發電量約300億度,是全國水力資源的“富礦”區。目前又動工興建李傢峽水電站。

  青海外流水系主要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上遊及其支流。黃河在省境內流經12縣,幹流河道長1694公裡,省境流域面積15.25萬平方公裡,多年平均流量714.3米/秒,年總徑流量225.3億立方米。上源卡日曲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黃河上遊主要支流湟水源於海晏縣包呼圖山,全長335公裡;湟水支流大通河源於祁連山脈木裡山,全長504公裡。長江在省境幹流長約1206公裡,上遊通天河主源沱沱河,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薑根迪如冰川,海拔6621米。瀾滄江上遊紮曲源於唐古拉山,在省境長約448公裡。內流水系中最大的格爾木河,源於昆侖山,長468公裡。此外,內流區較大河流有黑河、北大河、柴達木河、那棱郭勒河等。

  青海省境內湖泊眾多,淡水湖、咸水湖和鹽湖兼有,湖泊水面大於1平方公裡以上的計有262個,面積達1.29萬平方公裡,占全省總面積的1.8%。其中淡水湖148個,面積0.26萬平方公裡,較大的有紮陵湖、鄂陵湖、托素湖、可魯克湖等;咸水湖86個,面積0.88萬平方公裡;鹽湖28個,面積0.15萬平方公裡。青海湖湖水面積4573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一大咸水湖。上述各種類型湖泊集中分佈於青南高原的江河源頭地區和柴達木盆地等地,為發展農業、草原灌溉、人畜飲用、工業用水、漁業和鹽化學工業等提供有利的條件。

  全省水資源總量630.1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達624.96億立方米,以黃河流域最多,長江流域次之,瀾滄江及內陸河較少。省境冰雪資源豐富,冰川面積達4621平方公裡,冰川區總儲水量約3988億立方米,年融水35.84億立方米。冰雪融水成為江河重要的補給來源和幹旱、半幹旱地區灌溉水源。全省地下水資源以平原地區開采價值較大,山丘地區地下水則大部分匯入河道,成為河川基流。平原區地下水綜合補給量約為35.74億立方米。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青海省境分別隸屬3個自然地理區:

  羌塘高原、青南山地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區 省境內祁連山地、青南高原分屬此區的祁連山地亞區和青南高原亞區。①祁連山地亞區。山體由數列平行山脈與谷地組成,東部為湟水和黃河谷地及其兩側低山丘陵,流水侵蝕作用旺盛,水土流失嚴重。但氣候溫和,水熱條件較好,為全省主要農業區。北部許多山峰海拔達4000~5000米以上,群山起伏,河谷深切,雪山冰川分佈較廣。海拔3100~3800米的山地以山地灌叢草原和草甸草原為主,海拔3000~3400米的低山丘陵與湖濱灘地則以山地草原為主,均為省內優良草場。祁連山東部有由雲杉、圓柏組成的林區,構成特殊的森林草原景觀。②青南高原亞區。位於青海南部,包括昆侖山和青海南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廣大高原面,為長江、瀾滄江和黃河等大江大河發源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面積約占全省的一半以上,為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地區氣候寒冷濕潤,雪峰林立,冰川發育,寒凍風化作用強烈。植被以高寒草甸、高寒灌叢、高山沼澤化草甸等為主,牧草生長低矮,形成獨特的高寒地區自然景觀。本區歷來以牧為主,牲畜多犛牛和藏系綿羊,向為青海重要牧區。

  柴達木盆地及昆侖山北坡荒漠區 省境西北部柴達木盆地、西祁連山地、阿爾金山地屬此區。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氣候幹旱,除盆地東部邊緣外,大部分地區年降水不足100毫米,西北部的冷湖僅為17.6毫米。植被、土壤和動物均屬典型的荒漠類型。全屬內陸水系,為典型的內陸盆地。氣候具高寒特征,整個盆地西北高,風蝕殘丘和風蝕窪地鑲嵌分佈,多“不毛之地”;中部開闊坦蕩,多鹽湖和沼澤;東南較低,河湖眾多;東北部為山間盆地;東部為盆地綠洲灌溉農業較發達的新墾區。盆地周圍山地草原和灘地綠洲為良好的天然牧場。整個盆地鹽類、有色金屬和石油資源等較為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很大。

  藏東、川西切割山地針葉林、高山草甸區 省境東南一隅屬此區。森林呈斑塊狀分佈。河流沿岸小盆地有零星小塊耕地,種植耐寒青稞,餘為遼闊草場,飼放綿羊,犛牛等牲畜。

發展簡史

  青海古屬雍州地。秦、漢之際為羌人遊牧地。公元前2至公元1世紀,西漢王朝先後擊敗匈奴及羌人的進攻,進兵湟水流域,建立地方政權,興修水利,廣設屯田。並在今西寧築西平亭,於今湟中鎮海堡、樂都老鴉城分別設臨羌縣和破羌縣。漢武帝時又設“護羌校尉”,管理甘肅和青海東部諸羌事務。漢宣帝時在浩門(今民和)至臨羌一帶戍邊屯田。西漢末年,在今海晏縣三角城置西海郡,下設修遠、臨羌、興武、罕虜、順樂5縣。同時在河湟流域廣設屯田,促進瞭青海東部的開發,其餘廣大地區則仍為羌人遊牧地。東漢政權建立後,在今民和縣古鄯邑設金城郡,下設允吾、浩門、臨羌、破羌、安夷(今平安縣)5縣。東漢末年,在西寧設西平郡,轄臨羌、西都(今湟源縣)、破羌、安夷、白土(今化隆甘都)、浩門6縣。當時,西寧已開始成為西北邊陲重鎮。西晉時,西平郡轄西都、臨羌、安夷、長寧(今大通橋頭鎮一帶)等縣,白土、浩門兩縣改屬金城郡。魏晉南北朝時,在今西寧、樂都一帶建立南涼國,改西平郡為湟河郡。北魏時改西平郡為鄯州。西魏時在今循化、貴德一帶設澆河郡。北周時在今尖紮縣設達化縣。公元4~6世紀,吐谷渾人在此建立吐谷渾國,至公元663年亡於吐蕃為止,統治青海達300多年。此時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因河西走廊東段常發生戰亂而受阻,青海遂成為東西方交通孔道之一,青唐城(今西寧)則成為東、西方交通要站。隋時,復在西寧設西平郡,新置龍支縣(今民和、循化縣),並在原吐谷渾都城伏俟城置西海郡,轄宣德、威定兩縣;在赤水城設河源郡,轄赤水、遠化兩縣,分別控制青海西部和南部地區。唐初,青海東部屬隴右道,改西寧郡為鄯州,轄湟水(今樂都)、龍支、鄯城(今西寧)3縣。其時,吐谷渾則控制黃河源一帶地區,而崛起的吐蕃勢力在統一西藏後,向青海擴展,占據瞭廣大草原。安史之亂以後,青海全為吐蕃所控制。宋時將原鄯州改名為“西寧州”。元代於舊甘州治地設甘肅行省,今青海東部湟水流域諸縣均受制於西寧州,而西部廣大牧區則歸“吐河州”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管轄。明初,改西寧州為西寧衛,下轄西寧、碾伯、鎮海、北川、南川、古鄯,並在今柴達木和海北地區增設安定、阿瑞、先曲、罕東四衛,歸西寧衛統轄;在青海東南部設積石、貴德兩州,歸河州衛管轄。明中葉蒙古族進入青海,以柴達木為活動中心,迫使土著藏民退居黃河以南。清初,南部藏族又進入青海湖南北,蒙藏雜居至今。清代改西寧衛為府,設西寧縣、碾伯縣。並設立“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管理蒙古各札薩克和果洛、玉樹等藏族部落。此後又設西寧、碾伯、大通3縣和巴燕戎格、丹噶爾、循化、貴德4廳。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封建軍閥馬步芳傢族統治青海。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新建青海省,將原甘肅省西寧道屬之西寧、大通、碾伯、循化、巴燕、戎格、丹噶爾、貴德7縣以及日月山以西的廣大牧區劃歸青海省管轄。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 青海是中國地廣人稀的多民族聚居省。1949年以前的近百年間,全省人口僅增長60%,年平均遞增率不足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省總人口由1949年的147.61萬人,增加到1990年的445.6946萬人。全省人口密度低,平均每平方公裡僅為6人,人口的地區分佈極不平衡。以西安市和東部農業區人口較為密集,其面積雖隻占全省的2.84%,而人口卻占全省的67.7%,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為128.1人。牧區6州土地面積占全省的97.16%。但人口隻占全省的32.3%,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僅有1.8人。特別是西部可可西裡一帶,因地處高寒,自然環境惡劣,至今幾無人煙。全省人口除漢族外,還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7個少數民族。漢族約占總人口的59.8%,其他兄弟民族占40.2%。其中以藏族居多,占各兄弟民族人口的19.6%,次為回、土、蒙古、撒拉、滿等族。藏族主要分佈於玉樹、果洛、海南、黃南、海北、海西6自治州,在東部農業區則同回、漢等民族雜居,從事以遊牧為主的畜牧業生產。回族主要分佈於省境東部和東北部,尤以化隆、門源、大通、民和、湟中、貴德、祁連縣及西寧市城東區較為集中,多從事農業,同時還兼營飼養業。在城鎮則多經營商業、皮毛加工等。土族主要聚居於互助、民和、大通、樂都、同仁等縣,早先主要從事畜牧業,後漸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撒拉族主要居住在循化、化隆兩縣的黃河谷地,善耕種,擅長園藝栽培。蒙古族主要聚居於海西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北、海南州及其他地區也有散居,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

  經濟概況 青海自然資源雖極豐富,畜牧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但因人口稀少,交通閉塞,使其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原有經濟基礎薄弱。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省工、農(牧)業和交通運輸業均有很大發展。但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較,則仍屬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不發達地區。境內鹽類、有色金屬、石油等礦產資源和水力資源、草場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均甚豐富。

  農業 青海向為中國重要牧區之一。畜牧業歷史悠久,95%以上的地區為牧區和以牧為主的半農半牧區,天然草場面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6.39%,主要分佈於青南高原、祁連山地和柴達木盆地。其中可利用草場達3345.04萬公頃,以草甸草場面積最大,約占49.4%,草原草場占27.5%,灌叢草甸草場占5.8%,沼澤草場占12.6%,荒漠草場和疏林草場面積則較小。

  ①畜牧業以適應高寒能力強的藏系綿羊和犛牛為主,次為山羊和馬,並有少量驢、騾(東部農業區)和駱駝(柴達木盆地)。全省牧區均以草原畜牧業為主,藏系綿羊所占比重大,分佈廣,是全國主要羊毛產區之一。歷來以生產富彈性、韌性及耐磨的“西寧毛”著稱,近年產量超過1.6萬噸,為1949年的3倍多。犛牛頭數約占全國犛牛總數的40%,過去主要供乳、役用。80年代以來開始作為肉牛輸往香港。

  ②全省種植業過去多集中於日月山以東的東部農業區,生產水平低,糧食生產不能自給。20世紀50年代以來,除東部農業區外,還在柴達木、共和、沙珠玉、茶卡、門源等盆地和青海湖濱湖平原等地相繼建立一批大型機械化國營農場,在牧區中形成一些新墾區。目前全省耕地達56.45萬公頃,其中70.8%為山旱坡耕地,29.2%為水澆地。土地墾殖利用程度低,耕地分佈不均,一年一熟,復種指數不高,生產發展潛力大。農業以旱作為特色,種植業以糧食作用為主,其面積約占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8.09%,主要有春小麥、青稞,次為蠶豆、豌豆、馬鈴薯等。經濟作物較為單一,以油菜籽居絕對優勢,其他經濟作物有限。在作物佈局上,東部農業區作物分佈上限一般為海拔3200米,青南高原則達3900米。隨海拔和溫度的變化,作物的垂直分佈差異非常顯著。在東部農業區,由河谷低地到淺山和腦山地區,形成喜溫的瓜果、蔬菜,溫涼的小麥、豆類,耐寒的青稞、油菜的立體生產佈局。

  ③全國森林覆蓋率最低的省份,全省有林地面積約9.408萬公頃,而灌木林面積則達143.2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僅0.26%,包括灌木林僅2.6%。木材蓄積量為3063.57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分佈極不平衡,主要集中於東經96°~103°的省境東半部,而西半部甚至基本絕跡。山地森林多分佈於祁連山、西傾山、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和唐古拉山等山系,以雲杉為主,次為圓柏和樺、山楊等。荒漠灌叢則主要分佈於柴達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海南臺地的半幹旱沙地上,以檉柳、梭梭、沙拐棗、麻黃等為主。人工林多見於東部農業區和柴達木盆地新墾區。野生植物資源分佈廣,數量多,尤以西寧大黃、冬蟲草、青貝母、黃芪、羌活、雪蓮最為著名。冬蟲草產量約占全國的70%,為青海重要的傳統出口物資。

青海省主要工礦業和農牧業

  ④水產捕撈和養殖發展較晚。全省湖泊眾多,水域廣闊,除鹽湖外,一般均擁有一定的魚類資源。青海湖和紮陵湖及鄂陵湖均盛產無鱗魚,現已發展為省內的兩大天然漁場。淡水養殖則以柴達木盆地的可魯克湖產量為較大。東部農業區部分水庫和共和縣的褡褳海等淡水水面,已經放養瞭引進的淡水魚類,唯產量較低。

  農業區 根據農業生產條件和特點及其地域差異,全省可分為4大農業區:

  ①東部農業區。全省農業利用條件較為優越、墾殖利用歷史悠久、種植業最為集中、生產較為發達的農業區。位於省境東北部,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耕地面積在43.1萬多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3.5%,墾殖指數平均約為11.2%,是本省糧、油生產區和蔬菜、瓜果生產基地。

  ②環湖牧農區。是多民族聚居區,長期以來以經營草原放牧畜牧業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種植業有較大發展,已占重要地位。全區位於青海湖南北有可利用草場683.77萬公頃,占全省的20.4%。牲畜以發展毛肉兼用半細毛羊和肉乳兼用牛為重點,是本省綿羊改良的重點地區和商品畜產品的集中產區。種植業主要分佈於黃河谷地、共和盆地、青海湖濱湖平原和黑河河谷等地,有耕地9.21萬公頃,河谷地帶種植業發展較早,但規模不大;共和盆地和濱湖平原耕地集中連片,以國營農牧場為主,多為牧區中的新墾區。祁連山地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陰坡還有以雲杉、冷杉為主的森林,為重要的水源涵養林。

  ③柴達木盆地牧農區。本區原為純牧區,現為省內最重要的新墾區和商品糧基地。有可利用草場743.7萬公頃,占全省的22.2%,絕大部分屬荒漠草場和山地草原草場,牲畜以綿羊為主,其次為牛、山羊和駱駝等。有耕地4.3萬多公頃,主要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營農場陸續新開墾的耕地,機械化水平較高,其耕地和糧食產量均約占全區3/4左右,糧食商品率平均約為30%,個別高達45%,成為盆地綠洲灌溉農業的重要支柱。

  ④青南高原牧業區。省內重要牧區、畜牧業生產基地和森林資源集中分佈區。位於省境南部,海拔大多在3500-4800米,草場面積大,多屬高山、亞高山草甸和灌叢草甸草場,次為沼澤草場,為典型的高寒牧區。牲畜以犛牛和藏系綿羊為主,是青海最重要的地毯毛羊生產基地。種植業局限於部分低暖的河谷地帶,多呈零星小塊分佈。全區森林總面積約占全省的51%,有林地面積約占全省的23.7%,有較大面積的原始林,多為江河源頭地區極為寶貴的水源涵養林。

  工業 青海境內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又有黃河上遊龍羊峽至積石峽河段豐富的水力資源,以及大量的農畜產品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等。但原有工業基礎較差,直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開始建立起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工業,成為工業、農牧業經濟共同發展的省份。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機器制造、食品和紡織為主,包括輕紡、皮革、造紙、食品、鹽化工、電力、機械、冶金、煤炭、石油、電子、建材、畜產品加工、森林采伐與加工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

  ①機器制造工業。自60年代崛起以來,已建立以機床工具、工程機械和汽車三大行業為支柱,包括重型機床、礦山、通用和農牧機械、汽車、精密儀表、電機和電器等多種產品的制造業,並成為西北地區機床工具和工程機械工業主要基地之一。

  ②紡織工業。經過50年代以來的建設,已建成以毛紡織工業為主體,包括毛、棉、麻紡織,針織復制品和服裝制造等初具規模並較為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尤其是50年代末期依靠大量羊毛資源建立的毛紡織工業,已能生產粗紡、精紡、絨線、毛毯、長毛絨、工業用呢、羊毛衫等七大類產品和高、中、低檔各類配套的毛紡織產品。

  ③食品工業。主要有糧油加工、乳品、釀酒、制鹽、屠宰及肉類加工等均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以滿足省內需要為主,部分產品銷往國內外。

  ④鹽化工業。在柴達木盆地諸鹽湖中富集著巨量的鉀、鈉、鋰、鎂、硼、溴、碘等鹽類礦床,其儲量之大,礦種之多,品位之高,均居全國之冠。其中察爾汗鹽湖是世界最大的幹鹽湖,已建有現代化大型的鉀肥廠和10餘座小型鉀肥廠;茶卡、柯柯、昆依特和格爾木等鹽廠主要生產原鹽、再生鹽、粉碎洗滌鹽、加碘鹽和腸衣鹽等。

  ⑤建材工業。茫崖石棉礦是全國儲量最大的著名大型長纖維石棉礦床之一,已建有年處理礦石34萬噸、年產石棉1.2萬噸的選礦車間,自動化程度較高。

  ⑥石油工業。始於50年代中期,現已開發的有花土溝、尕斯庫勒、尖頂山、冷湖等油田,並建立瞭冷湖、花土溝兩個煉油廠。1991年原油產量超過100萬噸。

茫崖石棉礦

  ⑦煤炭工業。已擁有大小煤礦41個,年產原煤270多萬噸,以大通和熱水兩礦開采規模較大,年生產能力達171萬噸。

  ⑧有色金屬工業。柴達木盆地北緣的錫鐵山鉛鋅礦,是國傢重點建設的大型有色金屬礦之一。正在建設中的還有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青海鋁廠。此外,在省境的阿爾金山東段發現瞭長達10餘公裡的紅藍寶石礦帶。

  ⑨電力工業。龍羊峽水電站為黃河上遊第一梯級大型電站,裝機容量達128萬千瓦。全部建成後年發電量將達60億度。除黃河上遊大型電站外,全省中小水電蘊藏量仍有1300多萬千瓦。1990年底,全省6州23縣已建成154個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0萬千瓦。

  交通運輸 青海地處中國內陸,交通運輸發展緩慢,加之地勢高峻,河流比降大,流速急,無航運之利。陸運以公路運輸占絕對優勢。1949年僅有公路472公裡,主要以牛、馬馱運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初步形成以西寧為中心的公路、鐵路、民航等現代交通運輸體系。①公路運輸遍及全省城鄉各地,1990年公路通車裡程達1.67萬公裡。主要有甘青、青藏、敦格、敦茫、茶茫、青川、青新、寧張等公路幹線。其中以全長2122公裡,由西寧經格爾木至拉薩的青藏公路最為重要,成為橫貫全省的大動脈,把柴達木同祖國各地緊聯起來,也是內地能往西藏的要道。敦格公路溝通甘肅與青海的聯系。並將部分出入西藏的物資經蘭新鐵路柳園車站轉運。從格爾木經茫崖去新疆東南部的青新公路也有重要意義。②鐵路通車裡程1100公裡。蘭州至西寧的蘭青線長176.5公裡,是青海對外聯系的鐵路幹線。已建成的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格爾木段,全長867公裡已通車營運,將有力促進柴達木盆地資源的開發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還大大便利瞭西藏和內地的交通。③格爾木—拉薩的小型輸油管道也已建成使用。④民航已有西寧至北京、西安、太原、蘭州,格爾木至西安和拉薩等6條航線,通航裡程達4038公裡,改建和新建瞭西寧、格爾木機場。

青藏公路上的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