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開放港口。山東省綜合性工業城市,省轄市。著名療養、避暑、遊覽勝地。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南側膠州灣畔,膠濟鐵路起點。北、西面為陸地,東、南面臨黃海。轄7區。面積1103平方公裡,人口205.78萬。青島以其前海的小青島而得名。原為漁村,隸即墨縣。宋、元以後漸為通商口岸。明中葉為防禦倭寇侵擾,在此設立“浮山守禦千戶所”,簡稱“浮山所”。清以來貿易漸盛。1897年為德國強行租借,辟為商港和軍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機強佔。1922年中國收回青青島。1929年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青島市。

  市境以半島形式向南突出於海中,背陸面海。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部為嶗山山脈,主峰嶗頂為花崗巖山體,海拔1133米,是中國名山之一,挺拔於黃海之濱,向有“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之贊語。山多名勝古跡,從嶗山向西南地勢漸降,入市區則為低緩丘陵和濱海平原。膠州灣沿巖灘塗廣佈,為著名膠州灣鹽場所在地。青島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受海洋影響,夏季短而多雨,日較差小,無高溫酷暑。冬季長而幹冷,少雨雪和嚴寒天氣,年均小於5℃的嚴寒日數僅29日,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色,溫和濕潤,氣候宜人。市區西部的膠州灣,由團島咀和腳子石咀環抱而成,相距3公裡,口狹內闊,為伸入內陸的半封閉海灣,風浪小,終年不凍,航道水深不淤。海灣東西寬27公裡,南北33公裡,水域面積466平方公裡。灣內有陰島、冒島、黃島及大小趕島和3條水下谷地,成為天然航道。

  20世紀50年代後,經過多年建設,青島已擁有紡織、機械、食品、化工、電子、金屬制品、冶金、電力、建材等工業部門。產品有各種紡織品、卷煙、啤酒、內燃機車、導航雷達等。工業主要分佈在市區西部和西北部。郊區出產糧食、棉花、花生和水果等。水產養殖和海洋漁業亦較發達。青島港位於市區西部膠州灣口,是著名的天然浪港,由小港、中港、大港和黃島原油碼頭區4部分組成,港寬水深,不淤不凍,是中國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和海防要地。有定期班輪與國內沿海各港相通,並與世界數十國傢和地區有航運聯系。膠州灣中的黃島原為石質小島,長約4公裡,最窄處0.8公裡,面積5.33平方公裡,現有一條長2.5公裡的攔海大壩與內陸相連。島上建有黃島油港,為勝利油田東(營)—黃(島)油管終點,港口年輸油量已達3000萬噸以上。前港港區的2個2萬噸級雜貨泊位也已投入使用,年吞吐能力達70萬噸。建設中的青島高技術開發區也位於黃島,面積15平方公裡。

青島海濱浴場

  市境有19傢海洋科研、教學和管理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及青島海洋大學等。市內還有海軍博物館和展示南極科學考察成果的南極館。

  市內街道和建築均依山勢起伏,整潔優美。市內遊覽區甚多。前海沿的棧橋是青島的象征,橋長400米,寬8米,直伸入海,盡頭建有民族特色的八角形“回瀾閣”,登臨其上,陸海佳景盡收眼底。此外有背山面海的魯迅公園、宮殿式和城堡式建築的青島海產博物館及中山公園和海濱浴場等,均為盛夏遊覽、避暑和療養勝地。市郊除嶗山外,尚有湛山和燕兒島遊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