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重要自然地理界線。東漢班固的《兩都賦》中已有“秦嶺”之名。歷史上曾為秦國之地,故稱秦山或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30′~35°,東經103°~113°。西以臨潭、迭部、舟曲境內的岷迭山系與昆侖山脈為界;東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臨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米)起,東延至天水東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東以秦嶺北麓的大斷裂帶為界,北界東段入河南境則以黃河南岸山地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為界;南臨漢江與米倉、大巴山分界;東南直直抵鄖縣。東西長約1600多公裡,南北寬數十公裡至二、三百公裡不等。居甘、陜南部和豫西,並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兩端微向北翹的“一”字形。面積約12萬平方公裡。山勢西高東低。山脈北側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南側為低山丘陵紅層盆地和江漢平原。

  地質與地貌 習慣上以嘉陵江為界分為東、西秦嶺。西秦嶺又以徽縣、成縣盆地為界分為北秦嶺和南秦嶺。北秦嶺西起白石山,東延至天水東南麥積山(1659米)。南秦嶺西起岷迭山系,經岷峨山(2826~3299米),向東接東秦嶺。西秦嶺北有渭河,西有洮河,南有白龍江,東有西漢水,為四水分水嶺。北秦嶺山勢較低緩,南秦嶺山勢高峻,多高山深谷、懸崖峭壁和急流瀑佈。

  陜西境內的東秦嶺是秦嶺的主體。山體呈現為蜂腰形。腰部有巖漿侵入,形成太白、華陽巖基組成的秦嶺主體。蜂腰西面分出3脈,由北而南是大散嶺(主峰玉皇山海拔2819米)、鳳嶺(2000米)、紫柏山(2538米)。嶺間分佈有山間盆地,如太白、鳳縣、兩當等。蜂腰東面亦分出數脈,由北而南是華山、蟒嶺山、流嶺和新開嶺。山間盆地有洛南、商縣、商南等。數支山嶺和盆地相間排列。位於華陰縣南的華山,海拔1997米,為“五嶽”中的西嶽。

  秦嶺進入河南省境呈扇形,北支崤山(青崗峰海拔1903米),餘脈沿黃河南側延伸,通稱邙山。位於登封縣北的嵩山(1440米),即“五嶽”的中嶽;中間兩支為熊耳山(主峰金寶山2094米)和外方山;南支伏牛山(玉皇頂2211米)環繞於南陽盆地的西側和北緣。山間盆地有盧氏、伊川、淅川等。山脈與谷地相間,山間盆地與河谷呈串珠狀相連,地勢自西向東、北、南緩降。從中山、低山降為丘陵。

  秦嶺的形成受地質構造影響極大,但二者范圍並不完全一致。秦嶺構造帶是處於中朝古陸和揚子古陸兩地塊之間的褶皺帶。西聯昆侖褶皺系,東接淮陽隆起,形成亞洲宏大的巨型緯向構造帶。在地形上其中帶和南帶形成一條東西延綿的大山系。北帶約隆起於呂梁運動時期,中帶和南帶先後經加裡東、華力西和印支運動,受到多次南北方向的擠壓,發生褶皺隆起,並伴有大規模的花崗巖侵入和斷裂作用,形成一系列山嶺和山間盆地,奠定瞭秦嶺地貌的基礎。新構造運動的斷裂活動強烈,進一步完成瞭斷塊山嶺的面貌。山體有古老的多種片巖、片麻巖和混合巖,往南則有較新的片巖、千枚巖和大理巖等。片麻狀花崗巖侵入其中,多分佈在山體主脊上。白堊紀和第三紀紅色砂礫巖多分佈在山間盆地,呈低山丘陵。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現瞭多種礦產。

  秦嶺主體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北仰南傾,主分水脊偏居北側,多高峰,如太白山,主峰八仙臺海拔3767米,鰲山3476米。往東古稱終南山,海拔2604米。山脊北坡多斷崖,呈高山深谷地形。南坡坡長而緩,形成波狀山地,故有“九嶺十八坡”之說。南北的水系格局明顯不同,北坡呈羽狀,南坡樹枝狀。北坡大河多溯源侵蝕襲奪瞭南坡河流的河源段,成為釣鉤形流路或肘狀流路。

  秦嶺山地內部有較完整的夷平面。如太白山頂的八仙臺、跑馬梁和鰲山,海拔3400~3500米。海拔3350米以上保存有第四紀晚期冰川遺跡,發育冰緣地貌、次一級夷平面已被分割,多呈2000~2800米的第二級分水嶺,如老君嶺、平安寺、放羊寺分水嶺。第二級夷平面表現為強烈切割的中山地貌。

  秦嶺北坡發育許多深切山嶺的河流,俗稱“七十二峪”,是南北孔道。其中著名的有陳倉道(即今川陜公路和寶成鐵路所經路線)、陰平道(隴南文縣境內)、褒斜道、儻駱道、周洋道、子午(即西萬公路)鎮榨道和藍武道(西界公路)等。

  氣候 秦嶺是中國氣候上的南北分界線。特別表現在冬夏季風的巨大屏障作用。冬季,關中的寶雞氣溫比陜南的漢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冷空氣過境時,南北之間溫差達6~7℃。秦嶺對水汽也起阻滯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嶺以北的河流水量較小,流量變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結冰。以南河流反之。習慣上以秦嶺北坡和淮河一線劃分,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以南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

  植被與土壤 秦嶺南北自然景觀各異。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山地棕壤與山地褐土地帶;南坡為北亞熱帶北部含常綠闊葉樹種的落葉闊葉混交林、黃棕壤與黃褐土地帶;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亞熱帶經濟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櫚、茶、烏桕、杉木、馬尾松和柏木等。暖溫帶或高山特征的常綠闊葉木本植物在南坡多出現在海拔1000~1500米。由於墾種,常綠樹已大減。1500米以上多為針葉闊葉混交林。黃棕壤亦僅見於1500米以下的緩坡面,發育在沖積層上。此外,秦嶺以北以旱作農業為主,以南則多水田。北側多窯洞和土房,屋頂鋪土層、陽瓦;南側多茅屋或板墻瓦房,陰陽瓦與屋頂之間不敷土層。

  秦嶺山地的垂直自然帶,位於北側太白山可分5帶,南坡僅4帶,往東海拔降低,垂直帶譜依次減少直至不明顯。

  秦嶺南北分別適合於較多亞熱帶植物成分的居留和中旱、旱生內陸成分的繁衍。遼東櫟以秦嶺為其南界;常綠闊葉植物烏桕、化香樹則以秦嶺為其北界。在伴生的次要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有華南和西部高原的種類。山谷中的藤本植物具有南方濕潤型的特點。因而在區系成分上,除自身特有種屬外,還有華北、華中、西南和喜馬拉雅的植物成分以及世界性單種屬植物。秦嶺亦是動物區系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分界帶。動物種屬成分與植物區系成分同樣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復雜性。

  秦嶺山地面積廣大,生物資源豐富,是發展林業和多種經營條件好、潛力大的地區。(見彩圖)

穿越秦嶺的寶成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