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支流。發源於山西省太嶽山東麓平遙縣境,自北而南,過沁潞高原,穿太行山,進入沖積平原,於河南省武陟縣境入黃河,河長485公裡。流域面積1.29萬平方公裡,其中石質山林占53%,山高坡陡林密;土石丘陵占35%,地形多寬墚大峁,有不少草地和零星林地;河谷盆地占10%,晉城、高平為有名的澤州盆地,土層深厚,為主要的農業區;沖積平原占2%,分佈在濟源五龍口以下,灌溉方便,但常有洪災威脅。

  沁河河源至五龍口河道長395公裡,穀深深流曲,尤其自潤城至五龍口段,河道斬切太行山,谷寬200~300米,蛇曲特甚,岸壁陡立,水流湍急,水力較豐。沁河出五龍口,流經沖積平原之上,河長90公裡,兩岸築有堤防,河床高出兩岸地面2~4米,和黃河下遊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當黃河大洪水時,往往對沁河倒灌,如黃、沁兩河洪水遭遇,在倒灌河段決口,史稱“黃沁並溢”,威脅豫北地區。

  沁河最大支流丹河發源高平丹株嶺,流經澤州盆地,河長169公裡,流域面積3152平方公裡,於博愛縣北全村入沁河。丹河匯入後,武陟站年徑流量17.8億立方米,7~10月占60%,年輸沙量720萬噸。

  沁河下遊的灌溉相傳始於秦代,盛唐時曾達2.3萬公頃。清康熙時在丹河上築“九道堰”,除濟衛通航外,還可灌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已建成中型水庫5座,流域水利建設發展很快,灌溉面積達13.7萬公頃。丹河上建有青天河水電站。下遊灌區設計灌溉面積8.7萬公頃,由於水源所限,實灌4萬公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