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說與《公羊傳》、《谷梁傳》同為解釋《春秋》的三傳之一,實為記載春秋歷史的重要史學名著。亦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傳為春秋末魯人左丘明作,實際成書時間當在戰國中期。春秋時中國已有專職史官用簡練的文字記錄重要史事的綱目,《春秋》就是流傳下來的一種。另有稱為瞽矇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這些題目的具體內容及遠古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矇之一。約在西元前4世紀中,魏國的孔門後學以《春秋》為綱,依據瞽矇的講史記錄《國語語》和當時尚能見到的其他典籍《夏訓》、《商書》、《周志》、《鄭書》等,編成瞭《左傳》這部豐富多采的中國古代編年史。從內容來看,該書應屬戰國中期作品,不可能成於比孔子尚早的左丘明之手,但其主體可能是左丘明講述的史事,因而最後的編訂者才以他主名。

  《左傳》是通過敘述春秋時的具體史事來說明《春秋》所記錄的綱目的。如在《春秋》魯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的題目下,《左傳》就用五百多字介紹瞭鄭伯(即鄭莊公),他的父親鄭武公、母親武薑、弟弟共叔段,以及他們相互間的感情糾葛和權力鬥爭;反映瞭春秋初期宗法制敗壞,貴族內部大宗同旁支的較量;突出瞭武薑的溺愛縱容、共叔段的驕橫擴張,以及鄭伯的深沉有謀、頗得臣民擁戴,所以能一舉挫敗共叔段經營多年的叛亂活動,迫使他逃亡,從而加強瞭君權,為其後鄭國的強盛和莊公的小霸打下基礎。從而解釋瞭《春秋》中這六個字所包含的褒貶。很顯然,隻有通過《左傳》介紹的史事,才能真正理解《春秋》這些標題目錄的全部意義。所以說“《左氏傳》於《經》,猶衣之表裡,相待而成”。

  《左傳》不僅記載瞭春秋時代許多重要史事,還保存瞭前此的若幹傳說古史。有些記述已反映出某些進步的思想,如輕視鬼神而註重人事,強調君主忠於人民管好國傢等。同時,它也顯示出春秋時政治思想的一些特點,如不承認統一的專制君權,宣揚君臣為共同的國傢利益而結合,雙方都有選擇的自由,不主張臣民絕對效忠於君主。

  《左傳》在西漢時屬“古文經”,並成為“古文經”中的主要經典。由於漢代經學傢的門戶之見,它長期不能立於官學,未取得設置博士的合法地位。但由於它本身的學術價值,卻能在民間廣泛流行,並得到不少著名學者的研習和贊賞(見經今古文學)。西晉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始將《春秋》與《左傳》合編為一書,博采漢儒解說,考訂異同,自成專門之學。其後《左傳》的地位逐漸超過《公羊傳》和《谷梁傳》。唐人孔穎達作疏,一遵杜註。清人洪亮吉作《春秋左傳詁》,則對杜註多所指摘。又有劉文淇等作《春秋左傳舊註疏證》,搜羅前人註釋最富,惜未完成。近人楊伯峻作《春秋左傳註》,簡明適用。

  

參考書目

 徐中舒:《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左傳選》後序,中華書局,北京,1963。

 珂羅倔倫著,陸侃如譯:《左傳真偽考》,新月書店,上海,1927。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