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國名。春秋時稱鮮虞,屬白狄,為子姓部族,但也有人以為是姬姓。在《左傳》中,關於晉伐鮮虞的記載頗多。中山之名始見於《左傳》定公四年。戰國時,中山在今滹沱河流域的靈壽、平山、晉縣一帶。

  中山的史料流傳下來者甚少,僅見於《戰國策》、《呂氏春秋》等書,清王先謙已將這些史料編成《鮮虞中山國事表》。1974年,河北平山發現中山王墓,出土帶有銘文的鼎、壺、鉞和兆域圖等物,提供瞭不少重要史料。

>

中山侯鉞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都於顧(今河北晉縣)。魏文侯三十八年(前408),魏伐中山,派公子擊駐守其地。《史記》說中山後來又復國。前人或認為復國後之中山君為魏人,但據銅器銘文所記,戰國晚期之中山君確為武公後裔。戰國時,中山和宋都是僅次於七雄的強國。《史記》說中山建造過長城,中山君曾受周王冊命為侯,公元前323年,中山與韓、燕等國共稱王。因與趙相鄰,但結齊以為援,中山成為趙的腹心之患。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子之之亂攻燕,中山也出兵相隨,乘機攻占大片土地。從公元前307年起,趙武靈王連年向中山進攻,中山由此削弱。公元前301年,中山君受趙威脅而奔齊。趙惠文王四年(前295),趙乘齊南攻楚之機,一舉滅掉中山。中山復國後,傳五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