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

  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居武,號滌生。湖南湘鄉(今雙峰)人。1838年(道光十八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1843年,以檢討典試四川,旋升侍讀。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侍郎。曾從太常寺卿唐鑒講求義理之學。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於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橫掃湘江流域各縣境,清廷震恐。適曾國藩丁母憂在籍,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團練。受命後即上奏,力言綠營不堪使用,主張仿照戚繼光練兵之法另建新軍。遂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朝夕訓練,號“湘勇”(通稱湘軍)。1854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一萬七千多人,會集湘潭;曾國藩發佈《討粵匪檄》,極力攻擊太平天國起義,誓師出戰。湘軍初戰,連敗於嶽州(今湖南嶽陽)、靖港,曾國藩為此憤不欲生,投水自殺,被其左右救起。後重整軍實,復占嶽州。於1854年10月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詔署湖北巡撫。旋因朝廷恐其於地方勢大,又被解署任,以後長期隻以侍郎虛銜領兵。1855年初,進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軍重創,退守南昌。在江西期間,受到地方官借餉挾制,多方掣肘,鬱鬱不得施展。1857年3月,聞其父病逝,遂返籍治喪,要求在籍守制。時湘軍反攻,控制湖北,進圍九江,胡林翼請其視師。1858年6月,曾國藩奉詔出辦浙江軍務。清廷以太平軍石達開部的去向,先後命其增援閩、川。但曾國藩堅主去天京(太平天國都城,今江蘇南京)外圍屏障、斷蕪湖糧路的戰略,分軍數路進攻太平天國安徽基地。1860年清軍江南大營徹底敗潰後,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從此,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次年9月,督其弟曾國荃攻陷安慶。11月,加太子少保銜,奉命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旋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1862年,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部沿江東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李鴻章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10月,湘軍與李秀成等部數十萬太平軍在天京城外激戰,持續圍困天京。至1864年7月,終於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他駐營徐州,先後采取重點設防、憑河築墻、查辦民圩的方略,企圖在黃河、淮河之間,運河以西,沙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捻軍。因師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任。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生教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9月,仍還任兩江總督。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曾國藩重視采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制造“洋槍洋炮”,後又試制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並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後為之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曾國藩居官治軍尤重整飭吏治、端正人心,曾作文勸戒州縣:明刑法以清訟,重農事以厚生,崇節儉以養廉。江南任內,在江西、江蘇、安徽等省實行減賦、緩征、免征;從太平天國手中重新占領安慶、蕪湖、南京等地後,即籌復書院、課試士子,對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起瞭重要作用。

  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傢之長,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於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

  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謚文正。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又有影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行世。

  

參考書目

 黎庶昌:《曾國藩年譜》,嶽麓書社,長沙,1986。